4月21日上午,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我市“奋进2023”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七场。介绍2023年我市市场监管部门重点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徐 涛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韩 波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 晓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2023年全市市场监管重点工作
今年,着重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先进工业强市,强化质量赋能发展。落实《山东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制定我市加快建设质量强市的实施意见,将“质量第一”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一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比对、质量改进、质量提升、质量攻关等活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强化“好品山东”培育,推动质量强县(区)建设。二是开展标准引领行动。发挥标准在质量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我市标准创新,鼓励和指导优势产业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修订,培育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抓好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争取立项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6个以上,推动3个国家级、12个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验收。加快兰山区标准化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三是强化质量技术支撑。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检验检测服务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提高企业产品研发、创新和质量控制能力。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和新型服务认证,鼓励企业参加“泰山品质”、有机产品、绿色产品认证。推动落实出口企业“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服务临沂产业融入双循环格局。争创国家级商品售后服务认证改革试点,选择10家商贸企业、2家市场开展售后服务认证试点。四是提升计量服务能力。开展计量比对,提升计量检定能力。加快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确保A类强检项目目录覆盖率90%以上。加强安全防护、工业供热、能源计量等民生计量监管。申报商贸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强化钢铁、电力等能源计量审查,服务“双碳”战略实施。
二、聚焦激发创新活力,实施知识产权驱动战略。一是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实施高价值专利综合奖补,完善常态化培育机制,注重在招商项目中引进高价值专利。引导特色优势产业企业培育高价值专利,实现授权专利合理增长。实施专利导航,支持龙头企业、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微企业开展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开展专利评估,推进专利转让转化、质押融资10亿元以上。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开展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等领域专项行动,强化电商、展会、重点关注市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司法保护,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定期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保护典型案例。三是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创建省级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县(区)、示范园区,创建国家级、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推行“公司+商标(地理标志)+农户”经营模式,培育1-2个知名地标产业。健全沂蒙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导航、托管、质押融资、维权援助等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监管,规范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
三、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市场生态优化工程。一是开展政务服务提升行动。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规范涉企收费,加强公正监管,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聚焦“企业评部门”,实施激发活力、助企纾困的措施,增强企业获得感、满意度。加强审管联动,确保登记信息主动认领率100%。探索破解虚假信息登记问题。二是开展竞争秩序维护行动。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积极开展存量政策措施清理,强化增量审查,推进重大政策措施会审试点,清理废除或修改排除限制竞争政策文件,严厉打击垄断、不正当竞争行为。巩固提升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成果,指导县区创建省级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推进“绿色直播间”建设,规范直播经营行为。开展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广告宣传、价格计量等民生领域专项执法,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三是开展放心消费环境营造行动。推进“放心消费在山东”深化提升十大行动,开展“一县区(行业)一典型”培树,新增县区(行业)典型15-20个,新增放心消费示范单位省级20-25家、市级100家,叫响“红色沂蒙诚信经营”品牌。坚持和完善“有诉即应、多方响应”消费维权快速回应机制,高效、便利、多元化解消费纠纷。推进无理由退货扩面提质和消费维权服务站效能提升,新增无理由退货承诺商家1.2万家、消费维权服务站200个。推广消费维权人民调解室和“4+3”行政调解模式,畅通消费纠纷化解渠道。
四、聚焦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实施市场领域安全守护工程。一是突出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实施市县乡村四级领导干部包保食品企业,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农批市场“五项制度”、学校食堂“四查制度”;开展“清洁厨房”建设,年底80%以上的大中型餐饮单位符合清洁厨房要求。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5.6万批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置。二是突出药品安全协同联动。深化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完善“盲抽盲检”“罚帮并重”“一案双查”等监管机制,全面推行标准化检查。建设山东省中药药物警戒平台,运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追溯体系,提升中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运行水平。三是突出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优化“特检云平台”服务功能,严格法定检验检测,确保报检设备检验率100%。加强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快开门式压力容器、大型游乐设施及小锅炉、叉车等安全监管。实施电梯维保动态管理,扩大电梯“保险+服务”覆盖范围。四是突出工业产品质量标本兼治。开展产品质量整治提升,加强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头盔以及建材、消防器材、农膜、燃气具等产品质量安全排查治理,抓好涉及“一老一小”、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
五、聚焦推进监管现代化,实施监管效能提升工程。一是推进法治监管。规范涉企执法,把深化服务型行政执法作为提升市场监管执法效能的有力抓手,依法依规行使行政权力。完善执法办案回访制度,形成执法闭环,做好执法风险分析研判,提高办案实效。二是加强信用监管。夯实信用信息基础,推进企业年报精细化管理,规范经营异常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做好信息归集。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全覆盖,深化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抽查工作保持全省前列。深化社会共治、重点领域清单化管理、年报精细化、综合监管一件事等改革试点。三是加强智慧监管。发挥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作用,推进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广告、价格、网络等领域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监管,不断提高综合监管效能。
答记者问
01 2023年,我市提出实施“创新引领工程”,推动实现工业“量质齐升、两年万亿”目标。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请问我们市场监管部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哪些措施?
知识产权保护对内激励创新,对外促进开放,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3年,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强化知识产权行政司法保护。持续开展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领域专项行动,加强种源种业、粮食、中医药等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海关保护,持续打击进出口贸易中的侵权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进出口贸易秩序。加强司法保护,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提高法定审限内结案率、服判息诉率及生效判决执行率。统筹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加强量刑建议指导和抗诉指导。二是推进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重点关注市场、展会、电商、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专项行动,整治网络表演、网络动漫市场,净化网络空间。做好重点企业、重点领域技术出口环节知识产权对外转让预警检测和对外转让审查,维护国家安全。推进专用标志“换标”,扩大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覆盖面。开展国家级、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创新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行刑衔接、诉调对接、联勤联动、调解仲裁对接等工作机制及信息共享、线索双向移送机制,加强重大案件联合督办。建立行政裁决、司法裁判与行政确权的衔接机制,推进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积极争取设立山东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临沂分中心,推动成立市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开展人大、政协督查性视察和调研活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工作落地落实。
02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市政府提出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请问市场监管部门在构建信用体系、强化信用监管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我市的信用监管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去年,我市作为2022年度全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公示。一是实施信用分类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完善“通用+专业”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机制,实施高精准差异化监管措施,对低风险企业“无事不扰”,对高风险企业“无处不在”。2022年,应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抽查各类主体3.4万户。二是实施部门联合监管,减轻企业负担。按照“应联尽联、能联尽联”原则,组织36个市级部门及下属县区部门开展部门联合抽查,2022年共联合抽查各类主体1.6万户次,部门联合抽查占比超过48%,更大限度地实现了“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三是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全力纾困惠企。推进市场主体年报精细化管理,企业年报率达到95.7%,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出台年报逾期处罚宽展期政策,累计为市场主体减免处罚500余万元;落实柔性监管措施,经营异常名录列入户数同比下降15%;引导企业信用修复,2022年移出经营异常名录1万户次,助力企业重塑信用。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健全信用监管机制、推进涉企信息全量归集公示、深化信用风险分类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融合应用、实施信用约束和失信惩戒等工作,高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