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下午,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我市“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六场,介绍了我市儿童福利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孙文婷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洪 阳 市民政局党务工作者、儿童福利科负责人
王秀金 市社会福利中心专职副书记
01
坚持聚力推动
促进形成立体化保障格局
一是不断抬高保障底线。连续4年提高孤困儿童保障标准,三项儿童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5%以上,2023年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的基本生活费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178元、1742元、1234元。目前全市保障各类孤困儿童6064人,今年发放基本生活费5660.52万元,保障人数和金额均居全省前列。二是不断突破保障高线。去年首次将111名符合条件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助学范围,扩大了助学保障覆盖面,数量居全省前列。创新实施“护佑健康”孤困儿童大病保险项目,为5000余名各类孤困儿童购买重大疾病保险,数量居全省首位。探索由物质帮扶向兼顾儿童心理健康的实践路径,常态开设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高考减压、禁毒等为主题“12355沂蒙青少年成长公开课”17期,累计播放366万余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三是不断拓宽保障领域。市民政局积极与各相关单位沟通衔接,做到协调发力、形成合力,提升了保障质效。其中,联合团市委推进“希望小屋”困境儿童关爱项目,累计募集资金5200余万元,建成希望小屋4230处。联合市妇联利用“家庭家教家风APP”,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指导中心等载体,推动形成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联合市检察院做好涉案困境未成年人监护,制发督促监护令2200余份。6月20日,全省孤困儿童关爱服务和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调研观摩交流会在我市召开,观摩团对孤困儿童关爱帮扶 “临沂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02
培优阵地带动
促进儿童福利机构标准化建设
一是持续强化要素支持。切实加大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力度,打造养、治、康、教、社“五位一体”的标准化儿童福利机构,不断强化其在全市儿童福利机构中的首位性和引领力。在设施建设方面,投资建设了占地面积48.5亩、建筑面积2.2万余平方米、设计床位560张的现代化院区;对康复、消防设施进行完善提升。在队伍建设方面,每年举办职业技能比赛,累计培训400余人次,拥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4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7人。今年5月,市社会福利中心赵静同志在全国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中获二等奖,为我省取得的最好成绩。二是持续提升服务效能。探索单元化养育模式,用数据和曲线科学反映孩子身体、心理变化趋势,切实提高了孩子们的生活质量。筑牢儿童精准科学康复基础,配备康复教室和专业力量,融合社会康复资源,实行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年均康复训练儿童6000余人次,养教康结合效果明显。打造整理到位、责任到位、培训到位、执行到位的4D厨房模式。严格按照精准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标准,扎实做好儿童福利保障和儿童送养工作,实现孤弃儿童利益最大化。三是多方联动创新赋能。为了充分融合儿童福利保障资源,积极与市精神卫生中心、临沂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兰山区教体局、省民政厅和省立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临沂大学等合作,形成孤困儿童保障工作合力,确保养、治、康、教、社工作全面推进。
03
社会力量联动
促进工作外延化发展
一是创新“企业+”模式。充分发挥临沂物流发达、中小企业多的优势,引导具有经济实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爱心企业参与孤困儿童关爱事业。费县人民政府与益海嘉里集团合作,设立集生活、学习、成长于一体的公办综合性助学机构—益海助学中心,目前共养育着68名孤困儿童,获评“全省2022年度儿童福利领域优秀创新实践案例”。二是创新“慈善+”模式。充分发挥慈善事业第三次社会分配调节作用,以各级慈善总会为主体,积极组织慈善募捐。去年以来开展了“善爱沂蒙·情暖孤童”等捐赠活动,募集款物400余万元。罗庄区慈善总会对无法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监护缺失儿童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发放生活扶助金,成为政府救助有益补充,获评“全省2021年度民政工作创新案例”。三是创新“社会组织+”模式。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中,大力推进“志愿服务组织”和“慈善组织”身份认定和同步注册,引导参与孤困儿童关爱服务。积极扶持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发展壮大,各县区均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志愿服务团,并指导实施“一对一”的“扶心、扶志、扶技、扶困”帮扶模式。目前全市志愿者总规模达到8000余名,累计开展集体帮扶活动3000多场,帮扶孤困儿童5000多名,经验做法在全国30多个城市复制推广。
发布会前,媒体记者们观看临沂市社会福利中心宣传片
媒体记者们现场采访参观临沂市社会福利中心
答记者问
01目前正值暑假,农村留守儿童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们也了解到近期正在开展2023年暑期农村留守儿童摸排工作,请问民政部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期民政部专门下发通知并召开推进会,要求精准摸排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扎实做好关心关爱工作。临沂市民政局积极行动,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精准开展摸底排查,确保底数清。发挥“铁脚板”作用,下发通知明确农村留守儿童概念,指导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等基层力量开展集中摸底排查,确保真正托清底数。发挥“大数据”作用,联合教育部门核准在校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确保数据真实、统一,为开展精细化帮扶、精准化关爱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二是督促落实各方责任,确保监护好。坚持政府主导,指导村(居)建立0-16周岁儿童的清单台账,督促留守儿童监护人履行监护主体责任,并对其家庭监护情况开展评估。坚持家庭尽责,引导务工父母通过电话、视频、微信语音等方式加强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沟通,给予更多亲情关爱。三是多措并举协同联动,确保关爱实。联合团市委,依托“12355沂蒙青少年阳光行动”平台免费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常识和技能普及,引导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联合孤困儿童志愿服务团等社会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帮扶志愿活动;联合教育部门,组织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和风险排查,确保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暑假。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也通过市民政局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摸排公告,在这里也呼吁广大市民,如果发现这样的孩子,请积极与各县区民政部门联系,共筑全社会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02我们了解到,民政局等14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请介绍下儿童福利机构在提升保障服务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
我们按照“教育有特色、康复有质量、安置有温度;日间无卧床、诊疗无差错、安全无隐患”的“三有三无”工作目标,着力推动孤弃儿童养育、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
一是围绕精心“养”,促进集中养育孤弃儿童供养水平持续优化提质。首创“十个一”儿童养育工作法,制定个性化养育方案,逐步完善“电子成长档案”,根据儿童情况进行单元化养育;积极推进类家庭养育工作,筛选了21名儿童和3位“妈妈”组成3个家庭进行院内家庭式养育,让中心儿童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二是围绕精准“治”,促进集中养育孤弃儿童医疗救治持续优化提质。设置中心卫生所,组建了一支拥有5名医生、22名护士的日常医疗团队,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9人,全面负责中心孩子的治疗护理工作;与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成立“儿少精神科二病区”,对中心精神障碍患儿进行有效治疗;完成儿童福利机构远程诊疗和康复培训网络的建设工作,并邀请省立医院专家为中心危重症儿童进行远程会诊,让中心儿童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和诊疗条件。三是围绕科学“康”,促进集中养育孤弃儿童康复训练持续优化提质。中心设立9个康复教室,设置了运动训练、沙盘治疗等12项康复项目,采用一对一的模式为儿童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与临沂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临沂市心理医院进行合作,为中心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康复服务。中心年均康复训练儿童6000余人次,康复有效率达90%以上。四是围绕专业“教”,促进集中养育孤弃儿童特殊教育持续优化提质。与兰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办学,成立临沂市社会福利中心特殊教育学校,“一校两牌”办学模式成为全省首创;秉承“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根据孩子的年龄差异、智力发育、身体状况等进行分类施教,总结出“三个课堂步骤、四个课堂维度、六个教学环节”的三段六步式教学策略,使中心68名符合特教入学条件的儿童实现了“不出家门 就进校门”。五是围绕提升“社”,促进集中养育孤弃儿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持续优化提质。创建“爱心同行,童心同护”社工服务品牌,目前中心已有37人考取了社会工作师;成立“向日葵”社工服务队,成为临沂大学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运用专业社工方法开展孤弃儿童入院离院评估、收养回访等工作。
现场实物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