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10时30分,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7场。介绍我市养老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王景美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徐 骋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市慈善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刘敬刚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
王景美(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养老服务工作事关民生福祉,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我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216.3万,占全省的1/9,是全省老年人口最多的市。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促进养老工作高质量发展纳入重要民生工程,作出系列部署安排。全市民政系统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民政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健全政策体系。将发展养老服务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总结上升为法律规定,颁布实施《临沂市养老服务条例》,强化工作刚性约束和执行力。健全土地规划、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政策文件40余个,保障养老服务工作发展。建立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制度,明确特困老年人兜底保障等7大类、32个项目,加快推进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强化兜底养老。做好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将13.4万名老年人纳入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落实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免申即享”,惠及10.6万名老年人;精准落实残疾人保障政策,累计向符合申领“两项补贴”的残疾人推送提醒短信5万余条,及时为8.6万名残疾老年人落实两项补贴。发展普惠养老。探索出台普惠性养老服务机构认定、扶持和管理办法,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市场原则下的普惠价格形成机制,实现以物美价廉的服务产品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养老需求。
二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加强设施建设。统筹各级资源,优化服务供给,构建结构科学、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在县级层面。对部分设施陈旧、位置偏远敬老院的资金、土地、人员等进行有效整合,发挥规模效应,共建成县级敬老院27处,县区均建成1处以上失能失智老年人专业照护养老机构。在乡镇层面。支持符合条件的敬老院健全居家上门、对下指导、连锁托管村级养老服务设施等功能,升级形成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30处,新增护理型床位3607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6.8%。在村级层面。加强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建设,建成日间照料中心465处、农村幸福院761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100%。在家庭层面。建设家庭养老床位548张,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1.5万户,并为失智老年人配备防走失定位手环4911个,数量全省最多。完善照护服务。聚焦老年人的刚性照护需求,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老年人做到“愿进全进”,全市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68.6%,位居全省第2。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每年选取5个县区,为经济困难、高龄、失能等老年人提供服务20.1万人次。发展助餐网络。围绕老年人最迫切的“一餐热饭”问题,通过新建改建一批、依托配建一批、辐射带动一批、灵活发展一批的方式,积极推进“孝善食堂”建设,目前已建成677处。
三是发展质量有效提升。加强跨部门综合监管。多部门联合开展养老领域非法集资整治、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消防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行动,养老机构“互联网+明厨亮灶”建成率、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合格率均达100%。打造智慧养老新模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成全市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养老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链接市场服务,让老年人切实享受到智能化、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推进养老标准化建设。参与编制国家级、省级养老服务标准6项,编制市级地方标准2项、团体标准11项,为新时代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10家机构入选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4家机构入选全省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定率达100%,五星级机构数量达到11家。
四是要素支撑更加坚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确保社会福利事业彩票公益金55%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制定补助方案,促进护理型床位、“孝善食堂”、家庭养老床位等建设。落实保险信贷扶持。按照每名入住老人每年100元的标准为养老机构购买综合责任保险,有效降低运营风险;设立“养老保障贷”,根据养老机构等级给予10%-30%的利率优惠,为机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加快人才队伍培育。遴选市级培训基地13家,累计分级分类培训4.5万人次。在全省率先成立健康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为46家机构、11家院校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成立养老服务技能大师工作室,纳入养老技术能手等高技能人才11人,有力带动养老服务队伍素质提升,我市护理员获全国比赛奖项3次、全省一等奖5次,4人分获全国、全省技术能手,综合成绩稳居全省前列。1人获评“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4人分获“全省最美养老院长”“最美养老护理员”,35人获评“齐鲁和谐使者”荣誉称号。
五是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开展示范创建。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4个县区获评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区,2个县区通过全省县级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验收。推动创新创优。在全国率先建立“两老”关爱服务体系,为全市老党员、老战士免费提供集中照护服务、居家照护服务和适老化改造。农村养老、“孝善食堂”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广泛报道。8个案例入选全省养老服务创新典型案例,其中沂南县“家庭养老孝心基金”、沂水县“寸草心”志愿服务、郯城县“三中心一基地”特困供养服务等典型案例在全省、全国学习推广。深化医养融合。统筹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方面资源,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沂南县、河东区等9个县区被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县区,7家机构入选全国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单位。
答记者问
01齐鲁晚报记者提问:请问临沂市在提升基本养老服务水平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徐骋(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市慈善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基本养老服务在实现老有所养中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市民政局持续强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切实履行好兜底线保职能,尽全力满足特困、低保、高龄、失能等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一是完善特困老年人保障制度。持续完善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加强数据共享和实时比对,实现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免申即享”,截至今年10月底,共为10.6万名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补贴约1.09亿元。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老年人实行集中供养,做到愿进全进、应养尽养,失能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稳定在60%以上。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和轮候制度,推动公办和公建民营机构优先为经济困难的空巢、留守、失能等老年人提供服务。二是加强特殊困难老年人服务。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摸排行动,全面摸清我市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等特殊家庭老年人底数,累计摸排12.8万人。提升特殊困难老年人分类分级探访关爱服务质效,定期为独居、失能等特殊老年人提供关怀访视、生活陪伴、心理咨询、精神慰藉、应急救援等服务。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委托服务机制,由相关机构或个人为特殊困难老年人等提供协助办理养老机构入住、就医等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补贴等方式,为经济困难失能等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照护服务,实现县区全覆盖。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改造1.5万户,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三是强化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积极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在政策、管理、对象、资金等方面相衔接,促进受益群体拓展。在沂南等6个县实施“情暖夕阳”慈善救助项目,为1.5万名低保失能老年人提供入住养老机构和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提升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生活品质。
02鲁网记者提问:近日,民政部等11部门印发了《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临沂市在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方面有什么打算?
刘敬刚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
应充分认识到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回应广大老年人需求和期待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要按照方案要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我市独具特色、方便有效的服务方式,确保取得实效。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好方案。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明确总体要求、扩大和优化服务供给、保障服务质量、确保服务可持续、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实施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法步骤,并据此制定出台我市的配套落实方案,确保服务行动与上级政策保持一致。二是大力建设好。以广大老年人就餐需求为导向,以农村老年人和特殊困难老年人为重点,通过新建改建一批、依托配建一批、辐射带动一批、灵活发展一批的方式,探索符合临沂实际、具有临沂特色的孝善食堂建设模式,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方便可及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今年作为第一年,要完成700处食材可溯、安全卫生、价格公道的孝善食堂建设任务。目前,已经建设完成677处。三是全力运营好。将可持续作为孝善食堂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建用并重、以用为主,坚决防止“一刀切”“齐步走”。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统筹多方资源,加强模式创新,通过党组织领办、企业连锁运营、慈善志愿参与等多种方式,打造政府扶得起、集体办得起、群众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孝善食堂运营模式。比如,采取“个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基金捐一点、志愿帮一点、经营筹一点”运营模式,根据实际运营成本和适度利润水平,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实施梯次收费标准,助力孝善食堂有序、均衡、持续发展。
03大众网记者提问:今年临沂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临沂市健康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能介绍一下有关情况吗?
刘敬刚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
为解决养老专业人才短缺问题,鼓励院校培养专业人才,吸引专业人才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市民政局会同临沂职业学院等单位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整合政、企、产、研各方面优质资源,在全省率先成立临沂市健康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衔接,形成了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临沂市健康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按照“自愿平等、统筹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组建,目前成员单位共有57家,其中养老机构46家、开设涉老专业职业院校11家。以实施新型学徒制项目、建设企业职工培训基地、参与开发行业标准等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共建资源、共建基地等重点工作,目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平台,共同建构教学模式、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下步,为切实发挥好共同体作用,将努力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养老服务技能培训、养老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全力解决养老服务领域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储备等方面提供强力支撑,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汇聚和共享体系,不断提升全市基本养老服务水平,让全市老年人共享养老服务成果,在共同推动临沂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