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15时,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临沂市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徐文明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陶 园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建亮 市科技局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科科长
徐文明(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按照市委“围绕产业抓科技,壮大产业强科技”的工作部署,大力实施工业“量质齐升、两年万亿”科技赋能行动,重点在科技型企业培育、高能级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资源汇集、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快突破,有力促进了全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科技力量。《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山东新闻联播》等央媒、省媒先后42次宣传报道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具体情况是:
(一)科技型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量质齐升”主体力量得到加强。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加速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扩张,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领军企业总量达到4860余家,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5%,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达到44.2%,较2022年底分别提高了1.55个百分点、14.42个百分点。
(二)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明确增强,产业“量质齐升”的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围绕主导产业关键技术需求,以企业为主体,采取产学研协同创新、揭榜挂帅等方式,聚合各方力量,推进实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共有239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支持、扶持资金4亿元以上,涌现出一批对产业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好成果”,8项科技成果(个人)获2023年度山东省科技奖励。针对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协同创新破解技术难题,共争取省级项目104项、获扶持资金3800万元、居全省第3位;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作用,共争取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2项、乡村振兴提振行动计划项目7项,获扶持资金1900余万元,居全省第3位。
(三)高能级平台获批建设,产业“量质齐升”的创新基础更加夯实。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机械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重点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布局建设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平台,今年共新增省级以上科技类平台30个,鲁南制药全国重点实验室、临沂应用科学城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罗欣药业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晟昌新材料省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成功获批,新增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省中试示范基地2个、实现零的突破;新创建省级院士工作站8个、居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2%以上。
(四)协同创新网络持续完善,产业“量质齐升”的创新资源加速汇集。实施“百校千企”计划,组建驻临高校科技创新发展联盟,与南方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联合举办“名校直通车”等对接活动11次,引导1000余家企业与105所高校院所开展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96项,破解企业技术难题410余项。搭建人才引育平台,在京津冀、长三角、济青等地布局建设“人才飞地”46个,今年新认定市级飞地6个,引育人才团队360余人。成功举办2023年“创业沂蒙·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2023山东·临沂高层次外国专家齐鲁行”等活动,引育各类人才1000余人,柔性引进院士及团队73人,引进外国专家85人,获批省级以上人才10人。
(五)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不断优化,产业“量质齐升”的动能更充足。出台了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1+12”政策包,形成了“1+5+N”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组建了全省首家市级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培育全国优秀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1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2个、市级10个,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山东省科创集团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10亿元,同比增长99%。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为500家企业发放各类科技贷款65.8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到129.6亿元,增长14.9%。
我们在推动科技服务产业发展上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的期望要求相比,与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整体部署,聚焦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和未来产业发展,砥砺前行,奋勇争先,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新时代科技强市建设再上新水平,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工业量质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答记者问
01大众日报记者提问:要创新就要有经费作为保障,请介绍一下我市科技投入的有关情况。
陶园(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正如您所讲的,创新离不开经费。科技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产业科技创新水平、能力的重要指标。2022年,全市科技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投入达到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2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分活动类型看,全市基础研究经费1.6亿元,应用研究经费3.1亿元,试验发展经费达到124.9亿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1.2%、2.4%和96.4%。
分活动主体看,企业R&D经费12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政府属研究机构R&D经费0.04亿元,增长33.3%;高等学校R&D经费1.55亿元,增长18.3%;其他主体R&D经费0.57亿元。其中,企业R&D经费占比达到98.3%。
分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为119.95亿元,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73%,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超过10亿元的行业大类有3个,分别为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医药制造业。这3个行业的R&D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9.4%。
02鲁网记者提问: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请问我市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陶园(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今年以来,我们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强化组织协同保障。设立由科技、发改、金融等部门组成的临沂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并与各产业专班密切对接,形成市县联动、政企协同、社会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探索形成了“1+5+N”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强化创新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高能级平台、高层次人才、要素保障服务五个支撑,加快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多方协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了深化校地企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1+12”政策包,每年统筹5000万元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成果转化等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开展线上线下培训16场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精准推送。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制定了全省首个市级科技成果评价地方标准——《应用类科技成果评价规范》。三是强化专业机构保障。设立了全省首家市级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新认定“全国优秀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1个,新获批省级中试示范基地2个、市级10个,新增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2家、总量达到4家;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山东省科创集团等专业机构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引进成果在临转化。四是强化人才队伍保障。成功举办新能源光伏产业技术转移人才专题培训会暨创新发展对接会,累计培训初级技术经纪人200余人、总量达到700人。五是强化科技金融保障。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机制作用,构建了种子基金、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创投基金等组成的基金矩阵,形成了“评保贷投易”一体化机制,今年共为200多家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1.6亿元,帮助300余家企业争取科技创新再贷款54.7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到129.6亿元,增长14.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24%。
03临沂日报记者提问:据了解,我市刚刚举行完中国创新挑战赛决赛,这是我市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活动,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李建亮(市科技局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科科长):
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山东临沂)总决赛暨科技创新大讲堂已于12月22日在兰陵县落下帷幕。我市已连续两年主办该赛事。今年,大赛聚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要,搭建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平台,通过“揭榜比拼”方式,提高企业研发效率及创新能力,降低研发成本,吸引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在赛事组织方面。中国创新挑战赛是由科技部指导,山东省科技厅、临沂市人民政府主办,临沂市科技局及兰陵县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国家级双创赛事,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探索以需求引导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的新机制。二是在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联合专业服务机构共同成立赛事组委会,先后开展了县区宣讲、需求征集、需求分析、张榜发布、供需对接、领域赛、总决赛等系列工作。期间,累计调研企业619家,挖掘技术需求125项,精准匹配专家500余名,征集技术解决方案101个,对接项目79个,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协议40项,正式合同8项,合作金额达1772万元,较上一届提升86%。决赛共评选出优胜挑战者奖6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挑战者奖10名,以及优秀创新需求奖、优秀组织单位等奖项若干。三是在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吸引来自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70余个专家团队前来揭榜,并达成合作,实现成果快速落地。四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通过加快建立以需求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国创新挑战赛成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协同联动、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市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赛事虽告一段落,但对接还在持续。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持续扩大创新挑战赛参与面及影响力,依托“中国创新挑战赛”及“揭榜挂帅”等机制,常态化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合力攻克技术难题,助推全市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