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11时,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应急能力提升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齐可品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市应急救援指挥服务中心主任
朱建红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罗民光 市应急救援指挥服务中心副主任
郑宗宝 市应急救援指挥服务中心副主任
齐可品(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市应急救援指挥服务中心主任):
近年来,临沂市立足“全灾种、大应急”抢险救援实战需要,着力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加强统分结合、防救协同、上下联动,构建了应急指挥体系日益完善、应急物资装备日益增强、应急救援能力日益提高的新发展格局,全力营造高质量安全环境,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顶层设计,强化高位推动。我们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成立市委防灾减灾救灾领导小组,及时调整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市减灾委员会、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适应新形势下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工作要求。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极端灾害性天气、森林火灾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对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构架进行调整,单设市水利工程、市城市防汛两个分指挥部,分别承担各自范围内具体业务决策,县区指挥部分级负责各自辖区内防汛抗旱工作,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牵头抓总,实现会商决策、指挥调度、信息报送“三统一”;将市森林火灾预防指挥部并入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公布明确16条工作规则、8项运行机制和30个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形成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力,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森林防灭火工作体系。同时,加强应急能力提升的前瞻性研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出台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及三年行动计划》《临沂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应急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紧盯人才短板,配强应急力量。2022年以来,我市开展应急能力“大起底、大提升”集中专项行动,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在全市建成统一指挥、协调联战、行动迅速、保障充分、严密完善的应急救援网络体系。市县两级成立应急能力提升工作专班进行统筹调度,以专业、综合、基层为重点突破方向,综合考虑区域内经济发展方向、企业分布、人口密度和风险灾害因素,结合现有应急救援资源,制定了“一队一策、一县一策、一镇一策”方案,统筹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补齐人才短板。目前,我市已经初步构建了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市级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专家支撑人才方面,登记地震地质灾害类专家28名,防汛救灾专家96名,安全生产专家231名。防汛救灾方面,全市组建了30支专业队伍、有2600余名专业人员。森林防灭火方面,发生火情可跨区拉动2100余名森林消防队员实施增援。市县之间、县区之间在最短时间相互补位、联调联战,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威胁和社会影响,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应急演练,提升处置能力。近年来,我市先后承办组织了山东省2022年防汛防台风综合应急演练、山东省2022年地下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开展了临沂市2023年地震应急救援综合演练、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非煤矿山边坡坍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等,特别是11月8日,省应急厅在我市费县开展了全省森林火灾紧急拉练,严格按照“不提前通知、不设定脚本、不预设场景、不预设地点”的要求,以实战方式检验火情接报处置、救援队伍拉动和协同配合等内容,圆满完成火情报告、先期处置等8个科目展示,验证了全市“一山一案”的可操作性和各级各支队伍的应急响应能力。各县区也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全面检验应急指挥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联动机制以及各类应急力量综合救援能力建设情况,有效提升队伍专业素质和实操经验。
四、强化风险防控,推动关口前移。在监测预警方面。依托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打造智慧应急“一网四平台”,即,以市、县、乡、企四个信息化平台为基础,打造风险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一张信息网。目前,已与29个市直部门、15个县区、26处国有林场、37座大中型水库、350余家高危企业、156个乡镇街道互联互通,接入视频终端信号17余万路。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推进平台改造升级,加快推进更加智能、更加全面的沂蒙山生态林保护监控预警系统建设,为风险监测、会商研判、决策指挥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防治工程方面。去年以来,重点围绕森林火灾防范,新建隔离网1256.8公里、防火道路587.81公里、水源地1642处、安装高空瞭望探头600处,逐步将救援作业圈压缩到3公里以内,持续巩固森林防灭火基础。在装备配置方面。先后投入2440万元,购置2套投弹无人机作战单元及风力灭火机、油锯、灭火弹等物资装备1.09万件,同时,租赁2架森林消防直升机,在防火期驻防蒙山核心区域,随时应对突发险情。在应急响应方面。各级应急指挥中心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每天调度抽查各级值班值守情况,确保应急队伍时刻在岗在位在状态,随时应对突发险情。建立了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明确了暴雨、台风、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响应启动后的叫应责任分工、工作程序,明确了“叫应”方式和范围,进一步打通应急响应“最后一公里”。今年,市级累计组织应急会商4次,启动防汛防台风、森林防火等应急响应5次,有效引导社会公众做好防灾避险准备。在物资保障方面。全面推进综合应急物资仓储设施建设,市县综合应急储备库全部达到不低于5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的标准要求,形成了以政府(实物)储备为基础、企业(商业)储备和产能储备为辅助、社会化储备为补充的保障物资储备格局。
应急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上下功夫,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坚守安全底线,以高质量安全、高水平应急护航全市社会大局稳定。
答记者问
01大众网记者提问:基层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关口,处在突发事件处置的最前沿,也是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的前沿阵地。请问我市是如何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
朱建红(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围绕增强基层应急能力,我们重点加强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力量体系。通过新建、合作共建、购买服务、消防派驻和依托乡镇联防队员等5种建设模式,加强乡镇应急消防救援站建设,实现有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基本的装备和物资配备。各县区结合乡镇自身特点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设。比如,蒙山周边森林防火重点乡镇,依托森林消防驻防队伍合作共建救援站。比如,城区及城郊经济较发达乡镇,采取购买服务或乡镇建设、消防派驻形式建设救援站。今年,新增建设完成93处,实现了全市乡镇街道(功能园区)全覆盖。
二是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提升应对能力。深入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大力推广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两年来,共申报创建1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县”、12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强基层救助应急预案(方案)体系建设,全市14个县(区)、161个乡镇街道(功能园区)、4431村居(社区)修订完成本级预案和转移避险方案(计划),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市、县、乡、村四级救助预案体系初步形成,为基层应急救助工作提供遵循。
三是强化宣传教育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加强资源整合和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不断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让居民参与其中,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依托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全国消防日等活动载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通过应急演练、宣传咨询、实际操作体验、播放宣传片、安全节目演出等多样化、多元化模式,普及防灾减灾常识,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02鲁网记者提问:刚才提到了沂蒙山生态林保护监控预警系统,请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
罗民光(市应急救援指挥服务中心副主任):
山东省沂蒙山生态林保护监控预警系统于2022年9月开工建设,是结合沂蒙山区域生态林的特点和防灾减灾实际,综合利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红外热成像技术、烟火智能检测算法、地面专业监测设备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我市沂蒙山区域生态林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自动完成对生态林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的预警。在实现生态林保护监控预警智能化、可视化的同时,促进林业资源管理、护林员巡护及应急调度等多方面业务的融合管理,打造一体化、全方位、全天候的生态林保护体系。当发生灾情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预警和处置,把灾害影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使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目前,森林火灾监测、地质灾害监测、洪涝灾害监测、态势分析、应急指挥、大数据中心等九大软件模块已基本建设完成,可实现智能监控分析、自动感知报警、智能辅助指挥、精准发布预警、灾害处置全过程管理等功能。系统运行以来,先后感知处置早期火情1起,发现野外违规用火13起。
为了更好的契合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实战化需求,市应急局对系统平台进行了多次升级和优化,现已部署到市本级和沂南、沂水、平邑、费县、蒙阴5县以及54个重点镇街应急指挥中心使用,真正做到自然灾害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03临沂日报记者提问:当前正值森林防火期,我市在森林火灾救援处置方面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郑宗宝(市应急救援指挥服务中心副主任):
重点做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编制“一山一案”。市森防指办公室指导13个防火县区统一编制了“一山一案”森林火灾扑救指导手册和作战图93个,将辖区内镇街、林场划分为责任区域,明确预案具体到重点林区、山头、地块,将指挥部设置地点、附近可用水源、上山路线、防火隔离带开设部位、装备物资库、附近可调用队伍、重点保护目标等关键信息在预案和作战图上进行表述和标注,切实提高了预案可操作性,可快速高效应对突发火情。
二是抓实应急演练。高标准筹办全市森林火灾救援处置桌面推演,反复修改优化推演脚本,组织预演10次、合演4次。通过推演,进一步完善森林火情分级响应、分级处置机制,明确了不同程度森林火情指挥权限和应对措施。11月8日,省应急厅在我市费县开展了全省森林火灾双盲紧急拉练,拉动队伍28支2100余人、车辆220余辆、装备460余套(件)、直升机3架、无人机16架,以实战方式检验了市、县两级“一山一案”的可操作性和各级队伍的应急响应能力。省森防指办公室印发通报,推广临沂经验做法。
三是健全作战体系。在市县两级预设总指挥、灭火专职指挥、总调度长和9个专项工作组等前线指挥部成员570人,实行AB角补位,提前选取前线指挥部开设位置181处。按照专业力量—消防、森林消防1111人,协同力量—武警、民兵1366人,机动力量—镇村干部、应急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4199人,保障力量—专业向导4074人和运输队伍1167人,编制了联合作战梯队,市县指挥机构和作战力量全面实现上下对齐、前后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