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政府网站
退出长者模式
长者浏览模式
新闻发布会
临沂市召开我市“盘点2023,展望2024”主题系列第一场新闻发布会 介绍了我市2023年党史史志取得的成果情况

2024年1月5日10时,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我市“盘点2023,展望2024”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介绍了我市2023年党史史志取得的成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杜以坚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院长

段 洪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副院长

唐少清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二级调研员

张新荣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副院长

杜以坚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院长:

01服务大局实现新提升

积极参与全省党史史志重点工作。全面完成《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实录(第五卷)》和《中共山东百年历史故事青少年读本》供稿任务,向省院报送典型经验3篇、调研报告1篇、故事14篇,我院《强省建设实录》征编做法得到省委党史研究院充分肯定。参与省委党史研究院共同开展的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宣传专项引导资金项目——《沂蒙精神对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课题研究;撰写专题文稿《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农业综合开发纪实》。编纂出版《力量的源泉》。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10周年,我院与市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共同编纂出版《力量的源泉》一书,全面记述了十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推动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辉煌历程。编纂出版《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实录(2022)》。全面记述2022年度临沂各级党组织带领全市人民在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宝贵经验,打造党史史志高端资政信息平台,为全市在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02主责主业取得新突破

深入推进志书编修。为弘扬临沂市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整理、研究临沂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修《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该书是山东省首部“地市级专门非遗志”,开创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书编修的先河。加大中国名镇名村志、齐鲁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的申报及指导工作。《九间棚村志》被评为第七批中国名村志,实现我市中国名村志零的突破。年鉴编纂全面提质。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新情况和精品年鉴最新编纂思路,对《临沂年鉴(2023)》框架结构和篇目设置进行了较大优化提升。加强对各县区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指导调度,全市精品年鉴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沂水年鉴(2023)》已进入中国精品年鉴工程二轮评审环节,并获全国第九届方志成果(年鉴类)一等奖;《沂南年鉴(2023)》被列入山东省省级精品年鉴工程。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编纂出版《沂蒙红色堡垒村镇概览》。记录了抗战期间全市红色堡垒乡镇、红色堡垒村的感人故事,讴歌了沂蒙根据地革命堡垒村的历史贡献。完成《红色淮海》临沂部分编写任务,总量占到全书的六分之一,为全面系统介绍淮海经济区红色光荣历程、挖掘阐释红色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03理论研究获得新进展

我院高度重视党史史志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研究和理论总结的能力,推动理论研究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积极履行资政职能。全年在各级理论研讨会、各级刊物中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沂蒙精神的生成因素探析》《从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史中寻找根据地法制建设的密码》《沂蒙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研究》等学术论文获邀参加红色文化论坛;《沂蒙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和经验启示》《罗荣桓在沂蒙根据地的统战工作》等论文分别被收录于《庆祝建党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罗荣桓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巍巍丰功碑 英雄冀鲁边》《传承沂蒙精神 弘扬冀鲁边品格》《冀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法治建设研究》,获纪念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创建85周年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围绕“党群同心”,撰写理论文章《党群同心是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在山东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的历史中寻找“党群同心”形成的密码》;1篇论文受邀参加中志办在成都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地方志学术年会。16篇论文参加全省方志理论研讨会,获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5篇,报送论文数量、获奖总数和一、二等奖比例均居全省首位,受到省委党史研究院表扬。

04党史宣传教育有了新提升

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充分利用我市红色资源大市优势,弘扬践行沂蒙精神,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依托“沂蒙红·史敢当”宣讲团,开展党史知识和红色文化等宣传宣讲“六进”(进机关、企业、学校、军营、农村和社区等)活动,共开展各类宣传宣讲活动40余场次,受众1万余人;向学校、机关、农村社区等赠阅党史类图书及红色图书、读物8000余册,着力营造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社会氛围。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沂蒙党史进校园”主题教育。联合市教育局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沂蒙党史进校园”主题教育,组织宣讲队员到费县石井中学、齐鲁园小学、临沂职业学院等学校开展专题宣讲,并赠阅图书。各县区主动对接本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开展特色宣讲活动、赠阅红色图书。不断扩大红色文化宣传阵地。我院党史专家围绕“淮海战役是小推车推出来的战争奇迹”“什么是沂蒙精神,如何传承和发扬”“沂蒙支前故事”等话题接受新华社现场采访。建设市区滨河步道、人民广场等宣传栏70余处。通过准确简要的介绍,图文并茂的形式,普及沂蒙党史和革命史知识,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收到良好成效。

05开发利用迈出新步伐

加快推进网络信息建设。与“学习强国”临沂学习平台合作,利用近几年编修的《沂蒙革命根据地志》《沂蒙精神志》《沂蒙红嫂志》等成果,助力精品音视频专集《伟哉!沂蒙精神》的制作,计划拍摄1000集,目前已完成604集。与临沂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每周末在《临沂日报》开设“红色沂蒙”专版,刊发“沂蒙革命根据地历史概览”“沂蒙红色堡垒村”等系列稿件,今年共出版20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依托临沂市党史史志馆平台,宣传展示沂蒙党史、临沂地情及临沂历史文化,全年为市直部门、单位提供资政服务80余次,接受社会大众查阅资料、借阅图书、文化咨询800余次;接待省内外单位、高校及社会公众数千人来馆参观。推进党史史志资料数字化建设工程,搭建临沂市党史史志文献数据库管理平台,实现在线阅览、智能检索、资源分类导航、详细内容展示、H5全文在线阅读,为社会各界学习、了解、研究临沂文化提供便捷服务。加大对县区方志馆建设的指导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县区方志馆建设步伐,实现山东省方志馆朱村分馆挂牌。做好《沂蒙党史》办刊工作,7月份山东省党史史志期刊工作会议在临沂召开,我院作典型发言。

展望2024年,我院将持续强化党史编研,编纂《中共临沂历史大事记(1978.12—2012.11)》《临沂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实录(2023)》等重点图书;持续推进志鉴编修,全面提升《临沂年鉴》和各县区综合年鉴编纂质量;持续扩大宣传覆盖面,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沂蒙精神宣讲活动。担当奉献、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全市党史史志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临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答记者问

01齐鲁晚报记者提问:今年咱党史研究院在党史编研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在党史宣传教育方面有哪些新突破?

唐少清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2023年市委党史研究院精心策划、集中力量,编写了《力量的源泉》《临沂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实录(2022)》《沂蒙红色堡垒村概览》等党史方面的著作。

《力量的源泉》是为回顾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考察临沂后的10年间,临沂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为指引,凝心聚力,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砥砺奋进,实现老区跨越式发展的辉煌历程而编纂的一部重要文献资料书籍,于2023年底正式出版。内容共分“贯彻指示绘蓝图、弘扬精神铸党魂、考察足迹换新颜、满腔话儿对您说、牢记嘱托谱新篇、媒体聚焦展新貌、沂蒙英模树丰碑、探讨研究结硕果”等8章。该书的出版,将为全市上下进一步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为实现临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的目标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临沂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实录(2022)》编纂的目的是:全程记录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为实现“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的目标和现代化强市建设进程中做出的重大决策、开展的重大活动、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全书分为综述、大事记、典型经验、调研报告、专题研究5部分,做到了思想性、时代性、资料性于一体,对新时代临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好的资政作用。

《沂蒙红色堡垒村概览》是对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的一大批红色堡垒村基本情况、革命事迹、模范人物进行全面的展示,让当代人和后人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文旅事业融合发展。

2023年,我们在做好党史编研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党史成果的开发利用和宣传教育工作。一是着力打造“沂蒙红·史敢当”宣传教育品牌。按照“提笔能写、开口能讲”的标准打造一只党史史志宣教“铁军”,整合提高市县党史宣讲人才。目前临沂党史史志宣讲团成员达330余人,其中专家型高层次人才70余人。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组织“沂蒙红·史敢当”宣讲团深入机关、学校、军营、企业、农村、社区等开展“六进”活动,创新开展“讲故事、学理论”“红色文化宣传月”、讲述艰苦奋斗“好故事”“传承沂蒙党史、弘扬沂蒙精神”“红色基因代代传,沂蒙党史进校园”等宣讲活动40余场次,受众1万多人次。把党苦难辉煌的历史及伟大成就,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奉献支持革命的忠诚精神,讲给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讲给青少年学生听,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悟红色基因的伟大力量,践行“党群同心”的时代要求,为临沂高质量发展摇旗呐喊。三是积极开展党史史志图书赠阅活动。组织市县党史史志部门向学校、镇村、社区、企业、机关单位等赠送党史史志图书,并加强阅读指导,扩大沂蒙红色文化和临沂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覆盖面,增进临沂人民对当地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感情,全年共赠阅各类图书资料8000余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02大众日报记者提问:请介绍一下《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的编纂情况及编纂《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的意义。

段洪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副院长:

《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的编纂工作,始于2022年5月,我们制定《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组稿方案,成立了编纂班子,明确了责任分工。多次到县区走访调研,了解情况,对供稿县区组稿工作给予业务指导。

《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成书规模约100万字,全面系统记述了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历史和现状,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26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61项,收录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7人。对全市非遗项目学术研究成果的记述,拉伸了非遗的文化价值;对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的记述,为促进非遗产业的发展,提高非遗产品的市场认同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编纂的意义。一是填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编纂的空白。据了解,全国编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的地级市还没有,《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的编纂开创了这项工作的先河。二是对于弘扬临沂市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整理、研究临沂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凝聚了千百年来沂蒙人民情感与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保存下去;全面展示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系统提炼与总结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经验等具有重要的认知与研究价值,对于临沂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和增强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3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请介绍一下当前《临沂年鉴》编纂情况?

张新荣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副院长: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中明确,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属于公开出版的刊物。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从立法的高度将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级地方综合年鉴做到“一年一鉴,当年出版”。作为年度资料性工具书和史料性文献,年鉴具有存史资治、教化育人的功能,在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临沂年鉴》属于地方综合年鉴,创刊于1995年,至2022年已连续出版27部。

《临沂年鉴》2023卷通过增设类目、归并项目、调整分目,对框架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设特载“新时代十年临沂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专记“现代化强市‘八大战略’实施”“中共临沂市委构建“3+1’理论武装体系工作综述”;专题图片“年度要闻”“临沂商城四十年”“临沂十年·非凡画卷”;主体内容分设中国共产党临沂市委员会、临沂市人民代表大会、临沂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沂市委员会、中共临沂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临沂市监察委员会、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法治、军事、经济管理、农业、工业、建筑业、商贸服务业、临沂商城、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开放合作、功能区建设、交通、水务、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协同发展、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健康、体育、社会生活、应急管理、县区概况、人物 荣誉34个类目,使年鉴框架设置更为科学合理,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更加鲜明。

《临沂年鉴》多次荣获国家级荣誉称号,《临沂年鉴(2019)》被评为第七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二等年鉴;《临沂年鉴(2022)》被评为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三等年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