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齐可品 临沂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市应急救援指挥服务中心主任
丁圆月 临沂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罗民光 市应急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郑宗宝 临沂市应急救援指挥服务中心副主任
齐可品(临沂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市应急救援指挥服务中心主任):
我市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复杂多变的气候形势和各类突发的自然灾害,市防减救灾委、市应急管理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健全完善机制,聚焦重点防范,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全市自然灾害形势总体平稳。今天,向大家通报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统筹,健全体制机制。根据省、市相关要求,组建临沂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作为市政府常设议事协调机构,整合下设7个专项指挥部和2个保障类专项小组,研究制定委员会工作规则及办公室工作细则,明确职责分工,规范运转方式和工作流程。全市14个县区(开发区)同步完成整合设立,为构建“全灾种、大应急”的“1+N”应急管理工作格局提供体系支撑,不断提升防抗救一体化水平。及时调整市防减救灾委及下设的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消防安全指挥部等7个专项指挥部和2个保障类专项小组成员,召开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同时,构建“1个政府总体预案+25个专项预案+N个部门预案”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完成162个乡镇(开发区、功能区)、3990个行政村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预案体系。
二、聚焦基层,夯实应急基础。一是落实一专多能。依托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技术优势,注重发挥电力、铁路、民航、高速公路、能源、冶金、通信、建设、卫生、气象、水利等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专业优势,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组建21类34支共计1996人的市级专业应急救援及保障队伍,配备专业救援装备5117台套,提高了全市专业救援能力。二是落实一镇一站。全市162个乡镇采取新建、合作共建、购买服务、消防派驻和依托乡镇现有工作人员建设5种模式,完成162处乡镇应急消防救援站建设,配备专兼职救援人员1752人,有力提高了乡镇、农村基层应急救援能力。三是落实一村一点。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灾害信息员体系,共有灾害信息员1万余人,持续发挥“吹哨人”作用,做到无盲区、全覆盖、无死角。用好应急直通车开展自然灾害预警“点对点”覆盖叫应式提醒,做到20分钟内对全市所有乡镇点对点覆盖式叫应提醒,10小时内对全市4000多个村居点对点覆盖式叫应提醒;依托访查办对全市各镇街、村居相关责任人、信息员进行预警,确保相关防范措施落实到位。
三、未雨绸缪,强化应急保障。一是强化物资保障。建成15480平方米的山东省鲁南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实现自动化操作、智能化管理、精准化作业、可视化监控;各县区结合区域突发事件特点和应对处置需求,全面完成建设2000平方米以上综合应急物资仓储设施(仓库)。市级救灾物资政府实物储备达到4万人以上紧急集中转移安置需要的国家标准;各县区主要救灾物资政府实物储备规模均达到满足5000人以上国家标准。与8家企业完成1200万元的签约代储生活类物资,与5家救灾物资企业签订了商业社会化协议储备,能够满足2.6万人15天生活需要。全市现有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4058处,可容纳1377万人,进一步夯实了应急处置基础。二是强化装备保障。市本级投资3100余万元,配备应急指挥车3辆、无人机搭载车8辆、卫星系统搭载车3辆、中型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工业级六旋翼无人机、森林防灭火投弹无人机等各类无人机17架。市政府调拨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森林消防直升机驻防保障,我市以费县胡阳通用机场为基地、37处直升机停机坪为支撑,打造全域全覆盖、30分钟到达灭火现场的航空应急救援网。另外,2024-2025年森林防火期,我市积极向国家应急部、国家林业局申请支持加强我市森林航空防灭火力量。国家应急部调派1架直8森林消防大型直升机,国家林业局调派2架H125森林消防小型直升机驻防,全力确保森林防灭火形势平稳。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按照数智融合、应接尽接的原则,将市县各级视频监控、监测预警系统接入市指挥中心,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融合市区重要路段、化工园区、非煤矿山、地质灾害周边村庄,以及车站、机场等32余万路视频监控资源信息。投资9889万元建设沂蒙山生态林保护监控预警系统,项目包含覆盖沂蒙山区域生态林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森林防灭火立体监测预警网和动态分析能力的监测预警、指挥调度系统,实现智能监控分析、自动感知报警、灾害处置全过程管理。
2025年是深化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改革的重要一年,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以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格局为抓手,全力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密切部门合作,凝聚工作合力,统筹做好各项应急处置等工作,积极推动防灾减灾关口前移,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临沂现代化强市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答记者问
1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提问:今年“5·12”期间,市防减救灾委在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方面有哪些具体安排?
罗民光(市应急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主要就是针对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涉灾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开展风险隐患集中排查整治,推动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落到基层。市防减救灾办将在宣传周期间,组织开展“六个一”系列活动。
一是开展一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集中学习。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自然灾害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纳入市县党委理论中心组5月份集体学习内容和支部固定学习日学习内容,增强各级干部应急意识和处突能力。
二是开展一次防灾减灾集中宣教活动。5月12日市防减救灾办将走进临沂大学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市防减救灾委有关成员单位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突出公众普遍关心的防暴雨洪涝、防地震和防溺水等知识技能,进行防灾减灾知识咨询服务。其他县区(开发区)在驻地分别开展集中宣传。
三是开展一次“地震监测站开放日”活动。5月10日在郯城马陵山地震监测站举办“地震监测站开放日”活动。邀请群众走进马陵山地震监测站,宣讲地震科普知识,“触摸大地的脉动、探索地球的奥秘”,提高全社会对地震监测工作的关注。
四是开展一次风险隐患集中排查。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水利等多部门,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老旧建筑、桥梁道路等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开展全面隐患排查处置。指导镇街村居等基层组织深入开展燃气、消防、电动车充电等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涉灾安全风险排查。
五是开展一系列“五进”活动。动员各学校广泛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征文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有条件的县区和部门组织群众参加科普宣传体验,用好各类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和培训体验基地,拓宽公众接受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途径。
六是开展一系列应急演练。各县区、乡镇组织企业、学校、村居、社区开展防震避险疏散、消防等各类应急演练,提升居民自救互救应急能力。
2大众日报记者提问:面对即将到来的汛期,气象部门对今年汛期天气有哪些预判,哪些方面需要公众特别注意?
丁圆月(临沂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市天气气候的极端性、灾害性更加明显。2024年,我们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平均气温达到15.5℃,比常年高出1.4℃。汛期先涝后旱、旱涝急转,降水量较常年偏多39.0%,达到1148.2毫米。此外,暴雪、雷雨大风、冰雹等极端天气频发,全年经历19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预计今年汛期(6~8月)全市平均降水量在600~655毫米,较常年(524.8毫米)偏多1~2成,由于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夏伏旱,盛夏(7~8月)局部地区有短时雨涝灾害;雨季于7月上旬开始,较常年略偏晚,9月上旬结束,接近常年;汛期平均气温为26.4~27.3℃,较常年(25.6℃)偏高1℃左右;年内有1~2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对我市有影响;麦收期间无明显连阴雨天气。
我市汛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强对流、台风、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虽然发生概率小,但致灾强度大、灾害后果重,给防范应对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请广大市民朋友密切关注气象预报预警,可通过订阅“临沂天气”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账号、关注微博平台,或拨打12121气象热线及时获取权威预警预报信息。建议广大市民朋友们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风险。我市气象部门将持续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预警、靠前服务,全力护航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安全运行。
3齐鲁晚报记者提问:我市为强化森林防灭火工作成立了航空应急救援基地,承担起全市航空护林职能,基地自运行以来,工作成效如何?
郑宗宝(临沂市应急救援指挥服务中心副主任):
使用直升机开展航空护林工作是当前世界上主流的森林资源保护手段,在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现代森林防火和应急救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市依托费县胡杨通用机场,于2023年12月份成立了临沂市航空应急救援基地,2025年度基地共有2架空客H125、1架直八直升机以及30名工作人员驻防,已形成了轻重结合、优势互补的机群联动作战能力。
基地将常态化护林巡护工作做为重中之重,护林巡护以蒙山主脉为核心,重点辐射5个森林防火重点县,实现蒙山林区20分钟、全市全域40分钟全覆盖,同时不断强化空地一体、梯次作战、多机联动、无缝打击作战技术,确保闻警而动、闻令而行,真正做到及时发现隐患、快速出动、快速处置。基地运行以来直升机共累计飞行780小时,有效处置林缘、田间火点烟点100余起,屡次参与市内火情处置,有效实现火情“打小、打早、打了”目标,有力保障了我市森林防灭火形势平稳安定,并先后10次支援外市森林火灾扑救,获得了省森防指和兄弟地市的一致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