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临沂市四雁孵化“百千万”工程系列第三场记者见面会在临沭县召开,现场参观“四雁孵化”工程基地和现场教学点,并同部分市级优秀沂蒙“四雁”人才交流经验。
发布人
张立达 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业机械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四雁工程办公室分管负责人
刘西波 市级优秀“头雁”人才代表、临沭县石门镇转林新村党支部书记、赢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袁伟才 市级优秀“归雁”人才代表,临沭春山茶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春山茶场总经理
张 华 市级优秀“雁阵”人才代表、临沭朝露家庭农场主
李建华 市级优秀“鸿雁”人才代表、临沂欧拉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立达 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业机械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四雁工程办公室分管负责人:
临沭县把深化实施“四雁工程”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子落、全局活”的关键之举,强“头雁”、引“归雁”、育“鸿雁”、壮“雁阵”,取得明显成效。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抓好“选育管用”强“头雁”。锚定头雁队伍“知识化、年轻化、创业化”导向,抓实“选育管用”全链条,构建结构更优、能力更强、作风更硬的头雁队伍。源头储备提质。实施“三青”计划,建立“农村干部学校+三青孵化中心”双培育平台,探索“聚识用”青年干部选用机制,实施“选贤用才、培优储青、实训赋能”三项行动,推动农村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实战增效。开展“百名英才”下乡村活动,优选100名“三青”到重点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农村重点项目挂职锻炼,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百千工程”等重点工作举办“擂台比武”,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检验“头雁”能力作风。从严管理聚力。对村干部任职资格开展15部门联审,日常管理实行“四不两直”抽查,持续净化头雁队伍。
二是明晰“联络、招引、善留”引“归雁”。聚焦在外人才资源,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优惠政策为支撑,以贴心服务为软实力,鼓励引导临沭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投资兴业,大力发展“归雁经济”。搭建招引平台。成立归雁人才返乡创业服务站,建立“乡情数据库”,推行“人才座谈会+专场招聘+项目推介”招引模式,全方位招引在外人才回乡创业。优化归雁服务圈。在各镇街便民服务中心搭建“四雁人才服务站”平台,设置“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打包“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补贴”政策包,方便归雁返乡创业。精准对接赋能。针对返乡创业带头人、小微企业家等个人意愿,开展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跟踪服务,培训莫氏绒绣、鲁绣、电商直播、养老护理等特色技能,提升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就业能力。
三是坚持“严选、重教”育“鸿雁”。探索人才管理体系。县级鸿雁人才管理体系,制定《临沭县“鸿雁”人才管理办法》,开展“鸿雁”人才摸底、建台账工作,择优纳入全县“四雁”人才库。构建三级培训体系。建立“县级实训基地+镇街培训中心+农村田间课堂”三级培训网络,按照“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两个结合,围绕粮油稳产保供、特色产业发展两项主题,今年已培训“鸿雁”人才105名。强化科技助农体系。组建“鸿雁技术服务队”9支,成立“秸秆—菌(菇)—有机肥”“处理中心+”等循环农业模式专家服务团队6个,优选主体定点联系、定向帮扶、资金支持,精准提升“土专家”“田秀才”的农技水平。
四是突出“规范、提标”壮“雁阵”。分级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项目,开展合作社评星定级,实施“清源、强基、培优、创品”四大行动,持续整治“空壳社”“僵尸社”,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分类管理、规范提升。全县共培育农民合作社2246个(其中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132个)、家庭农场4893家。金融赋能突破资金瓶颈。坚持政银互动,服务下沉,持续放大金融助力效应。组织政银对接会,完善“双社联合贷”“地瓜贷”等“四雁振兴贷”产品体系,加大贷款宣传推广力度。截至目前已办理四雁振兴类贷款突破24亿元,其中合作社主体贷款5290万元,位居全市首位。多社联合凝聚发展合力。推行“村级办好合作社、镇级办好联合社、县级建成县域服务中心”,创新“双社联合”模式,拓展“多社联合、以社带产”模式,搭建“村社农企一体”的乡村共同富裕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全县共推广双社联合村81个,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超200万亩次。
二、下步打算
一是持续拓宽增收路径。加大“产业书记”培育力度,会同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举办专题培训班,不断提升抓发展能力。推广党支部领种“百亩方”增收模式,引导有条件的村扩大种植规模,力争年底前实现 100 个村领种“百亩方”。
二是实施就业服务升级行动。打造“15 分钟就业服务圈”。推行驿站星级管理制度,增设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 6 项增值服务。建立“就业服务专员”制度,开展“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完善居家就业保障体系,对涉农人员开展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培训。
三是实施四雁孵化“十百千”行动。充分利用县四雁孵化基地和13个现场教学点实现全年孵化育强头雁30人、育精归雁50人、育优鸿雁300人、育壮雁阵1000家的目标任务。继续推广新增27个“四雁联盟·同心共富”试点村建设,探索共富路径;持续整合资源以做优金融服务平台,用足用好“四雁振兴类”贷款政策,通过常态化开展融资需求摸排、精准对接金融产品,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力争四雁振兴贷突破35亿元。
答记者问
1鲁网记者提问:作为优秀的“归雁”人才青年创业代表,您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发展茶产业,创业初期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等难题,您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并带领合作社发展壮大的?
袁伟才(市级优秀“归雁”人才代表,临沭春山茶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春山茶场总经理):
返乡发展茶产业初期,面对资金、人才、技术难题,我走通了“三步突围”路径。
第一步政策撬动资金。申请县人社局大学生创业贴息贷款与县农业农村局3000万产业引导资金,解决启动难题,打造茶园基地。
第二步精准汇聚人才。赴人才市场专项招募,组建16人技术营销团队与专业评茶师,补齐人才短板。
第三步技术攻坚落地。自学30余部专业著作、参加省市县农业农村系统组织的专题培训,邀请专家指导,逐步掌握核心制茶工艺。
如今春山茶博园,以“茶场+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四环串联联动农户,带动茶农增收致富,并开发茶旅研学活动,让家乡茶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2山东商报记者提问: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产业发展的主心骨、领头雁。作为村党支部领办的赢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您在推动基质蓝莓产业发展中,如何结合“四雁工程”政策实现技术和规模的双重突破?
刘西波(市级优秀“头雁”人才代表、临沭县石门镇转林新村党支部书记、赢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我们依托“四雁孵化”政策,重点从三方面发展基质蓝莓产业。
一是强化“头雁”引领,聚焦技术升级。作为村支书和“头雁”人才,积极对接龙头企业,引入基质蓝莓无土栽培、智能管理等先进技术。通过组织“田间课堂”、邀请“鸿雁”人才现场指导,推动技术落地应用,实现种植模式现代化转型。
二是善用政策红利,推动规模发展。利用“四雁”金融政策,申请专项贷款缓解资金压力。整合村集体与村民资源,科学规划建设标准化种植区,扩大种植规模,形成集中连片产业格局,实现产业升级。
三是凝聚“雁阵”合力,夯实发展基础。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优势,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凝聚合力。借鉴成功经验,完善配套,对接市场,确保产业在技术、规模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带动村民共同参与。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四雁孵化”工程运用,持续优化技术、扩大规模,致力于将基质蓝莓产业打造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带动村民增收、集体增效。回答完毕。
3大众日报记者提问:作为优秀的雁阵代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哪些政策对您的家庭农场实现“绿色种植、品牌发展”理念,以及扩大农场带动效应方面提供了哪些帮助?您还有哪些期待?
张 华(市级优秀“雁阵”人才代表、临沭朝露家庭农场主):
政府主要在两大方面给了我们关键支持。
一是“绿色种植”的底气。转型初期成本高,有机肥、生物农药价格贵,我们压力很大。政府及时提供了有机肥替代化肥补贴,农技专家手把手教我们生物防治技术。申请绿色认证时,还全程指导材料准备和流程,帮我们顺利拿到了这张关键的“绿色身份证”。没有这些支持,我们可能坚持不下来。
二是“品牌发展”的加速器。好产品也要会吆喝。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旅局等部门组织我们免费参加省内外展销会,帮设计展板,大大提升了“朝露果蔬”的知名度。农业农村局还帮我们对接电商平台,亲自教直播带货技巧,让消费者更信任我们,品牌路走得更顺了。
后续,我们也有几个小期待。一是深化技术赋能。希望有更多针对家庭农场的“绿色技术”深度培训。二是拓展高端市场。期待政府能继续帮助我们宣传推广,特别是对接更多高端销售渠道,让品牌走得更远、价值更高。另外,还希望能出台更多专门针对返乡青年参与农业建设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让绿色种植和品牌发展后继有人、越做越好。
4经济导报记者提问:作为当地的优秀鸿雁代表,在推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您是如何平衡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年轻化、商业化创新之间的矛盾?哪些经验可为乡村特色产业升级提供借鉴?
李建华(市级优秀“鸿雁”人才代表、临沂欧拉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们破解非遗传承与商业化的矛盾,靠三招。
一是守住本心、初心。核心技法不变,原材料标准不能变。但形式创新,例如把柳筐变成灯具、背包等等,既保留非遗基因,又把传统技艺带进高端市场。
二是传承人才培育。65岁以上老手艺人带徒传授核心技法;30左右的年轻人重点培养学习设计+电商运营;同时培养跨界人才,把柳编植入研学、民宿等场景。
三是不断创新产品。从材质到款式,到色彩等等。还可以延伸,比如刚才提到的把柳编植入到研学,开设柳编研学课堂,游客可以在农场体验编篮子,自己动手的同时还可以把篮子种上鲜花带回家。提升参与感与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