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市以一场静悄悄的“城市大脑”革命,交出了一份智慧治理的亮眼答卷。过去几年,城市管理问题处置率突破99%,累计化解民生难题超400万件。这组数据背后,是我市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为引擎,推动城市治理模式从“人海战术”到“数智融合”的深刻变革。
数字底座,织就城市治理“一张网”
市城市运行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百平方米的巨型屏幕上跳动着城市脉搏:93万个部件完成数字编码,34个智慧场景实时运转,5000人通过城市管理移动终端即时联动。这正是我市构建的“五个一”智慧治理体系。
“一网”织密责任链条:将城市管理部件纳入四级网格管理,每个窨井盖、路灯杆都有“电子身份证”,实现“问题发现—处置—反馈—考核”全流程闭环。
“一库”打破数据孤岛:跨部门共享住建、政法、公安、环保、交通等单位数据资源,整合市政公用、园林环卫、城管执法、智慧停车等自有信息资源,构建城市治理“数据中枢”。
“一图”透视城市脉搏:通过各类物联网感知设备,实时监测防汛排涝、市政设施等城市体征,并将汇聚的各类数据形成分行业应用“一张图”。
“一端”赋能移动治理:打造城市管理专业App,通过即时联动,连接城市管理涉及的事务、人员,实现平台轻量化、办公移动化、管理扁平化、服务全时化。
“一平台”贯通三级联动:对接国家、省级平台,构建跨层级业务场景,实现城市运行“平台统管”。平台运行以来,受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400余万件,结案率上升到95%以上。
场景突破,智慧手段精准“把脉开方”
面对“城市病”治理难题,市城管局创新打造34个智慧城市管理特色应用场景,实现了源头管控、过程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全流程管理。
防汛抢险“智”守安全线:智慧防汛系统整合气象、水文数据,实时监测90处内河水位、188处低洼区域、27处雨量站点、122处管网液位、1000多个道路监控视频等数据信息,远程控制闸坝和泵站145座,成功应对多轮强降雨考验。
蓝天保卫“云”上显身手:构建餐饮油烟、渣土车在线监控平台,2000余家餐饮服务单位实现排放动态监管,渣土车轨迹云端追踪。
生命线工程“一屏控全局”:建设“动态监管+智慧监测”的生命线工程综合监管平台,整合共享行业监管和企业监管系统,实现与燃气、桥梁等7大重点领域数据互联互通,实现风险隐患智能识别、自动预警,并与省级监管平台实现有效联动。通过视频智能化监控系统,全天候采集与监测,对市容秩序等31类问题进行智能识别和自动抓拍,准确率从60%提高到95%以上。
机制创新,数实融合激活治理效能
通过制度重构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推动城市治理从“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为全国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临沂方案”。
三级联席办公破壁垒:创新实行市、区、街三级坐席集中设置与联席办公模式,实现城市管理市、区、街、居四级协同联动、互相监督,确保问题采集闭环处置、责任闭环落实,过程全程可溯。
千平指挥大厅强中枢:百平方米观城大屏、十组视频分析服务器、一个综合平台,做强运转实体,将城市管理5大类、143小类、93万余个部件分类编码,并通过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和算法优化调整,实现治理要素一图通览、案件智能识别、自动派遣。
立体巡查织密防控网:组建“空中城管”巡查队伍,15架无人机与13台巡查车组成立体巡查编队,创新打造“空地一体化”巡查新模式,使问题发现立案派遣量增长300%。
接下来,市城管局将进一步深化“平台+数据+算法”创新,推出更多场景应用,让市民切实感受“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治理温度。
(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