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时间,8000多名志愿者,累计走访28万多人次,行程1600多万公里,对全市9494个村庄进行全面摸排,“一对一”帮扶5317名孤困儿童,扶心、扶志、扶技、扶困,让他们身心都沐浴在阳光雨露中,像花儿一样开放……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临沂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以下简称“志愿服务团”)团长徐军心里,也成为他发起“沂蒙无孤”行动的契机。
孤困儿童的健康成长,不能仅仅是物质帮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爱与温暖,体会到希望的力量。2018年4月19日,几千名志愿者集合在志愿服务团的旗帜下,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日子开启了临沂帮扶孤困儿童历史的崭新一页。5年后的今天,数千名沂蒙孤困儿童的人生已然改变。
“有了你,我才有家”
“程姨,我想喊你一声妈妈……妈妈,我爱你!”李菲,这个16岁的临沭小姑娘,在大家面前紧紧抱着志愿者程荣芳不放手。她们相拥而泣的场景,感动着周围每一个人。
李菲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家出走了,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爸爸照顾着奶奶和3个孩子。家里日子过得苦,有时甚至吃不上菜,可李菲觉得自己能坚持。只有在想妈妈的时候,她才会偷偷地哭。直到5年前的一天,程荣芳和几名志愿者走进了她的家门。
这是一次遍及全市9494个村庄的走访摸排行动。
在志愿者服务团成立前后2年多的时间里,志愿者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上山下乡,累计行程240多万公里,寻找事实孤儿及单亲父母无劳动能力、残疾人无经济来源家庭的儿童。最终,5317名孤困儿童成为帮扶对象。
这是一次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的扶孤济困行动。
全市12个县(区)、156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志愿服务团队,搭建起了市、县区、乡镇(街道)“三位一体”汇聚爱心的志愿服务平台。党员干部、普通群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报名,志愿者目前已达8000多人。他们与5317名孤困儿童实现了“一对一”结对帮扶,组建了全新的“家庭”。
程荣芳和她的家人就这样成了李菲的“亲人”。每逢寒暑假,程荣芳就把小菲接到家里,跟自己女儿吃住在一起,一起学习、玩耍,互相鼓励、帮助。在亲情的沐浴下,李菲的笑容越来越多,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202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与此同时,李菲的大弟弟也有了志愿者的帮扶,并在去年进入潍坊技师学院学习。
“要成为‘一家人’,就得长久相处,所以,我们的要求是‘一帮20年’。”徐军说,志愿者只有通过定期陪伴、大量的情感沟通,才能让帮扶孩子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般的关爱,“爱和善意的种子才能开出美丽的花”。为此,志愿服务团不仅为志愿者制定了严格而详细的帮扶制度,还坚持以党建促团建、以活动促发展,定期组织开展党的方针政策、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志愿服务知识等专题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志愿者素质和服务水平,让他们更好、更快地跟孩子们成为“一家人”。
在志愿服务团成立五周年的庆祝大会上,面对着台下众多的志愿者,李菲勇敢说出了自己的心愿,于是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在沂蒙大地上,市、县(区)、乡镇(街道)各级党委政府和关工委、慈善总会、文明办、民政、教育、卫健、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都通过支持志愿服务团逐渐形成了共同帮扶合力,志愿者奉献爱心、孤困儿童幸福成长的生动画卷正在清晰展开。
“有了你,我才长大”
“王哥,小庆他发工资了。他说挣了4200块钱,给爷爷存上4000块钱,还留了200块,准备买点东西看看姥娘去……”听着电话那头小庆姑姑泣不成声的话语,志愿者王以涛也在不停流泪。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普通却不寻常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小庆,是沂南县界湖街道人。2018年,王以涛在摸排孤困儿童时听说了小庆的故事,就在4个月前,小庆失去了爸爸。从那时起,12岁的小庆情绪近乎崩溃,还到处游荡,甚至在山上放火。
在这次摸排中,志愿服务团在全市梳理出2000多名“问题”儿童。因为亲情缺失,很多孤困儿童心理扭曲,有的过早养成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有的悲观厌世、仇视社会,有的习惯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不法行为,已经濒临犯罪的边缘。
志愿服务团的工作底线是什么?徐军说,那就是把帮扶重点放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不让一个孩子犯罪”。对其中部分年龄较大,因长期辍学不能正常完成学业的孩子,志愿服务团专门成立明德班,重点教孩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气,树立正确的“三观”。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参观研学等活动4000多场,开办8期大型“特训营”,收到良好效果。
对其他孩子,志愿服务团主要选择有时间有耐心的志愿者,实行“一盯一”陪伴照顾,强化感情交流和精神陪伴,用爱心、耐心来温暖和感化这些孩子,帮助孩子一点点改变不良习性。
面对小庆的情况,王以涛也没有其他办法好想。他用了最“笨拙”的法子,那就是把他接到家中,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在这个家里,小庆和王以涛的两个孩子一起,除了学习玩耍,还学着做家务,拖地、洗碗、收拾房间……做得好,王以涛就表扬他;做得不好,小庆也要受批评。
就这样,小庆渐渐改变了。他从一开始的闷头不语,到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团举办的各种特训营、夏令营、冬令营;从厌学,到认真在技术学院学习电动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他融入了这个家,也逐渐步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去年,学校放假,小庆在家附近找了个饭店打工,拿到了4200元工资。挣钱给爷爷、给姥姥,小庆的懂事让姑姑哭了。“王哥,感谢你,孩子真的长大了!”她说。“孩子的路才刚开始,我们还要看着他继续走下去。”王以涛说。
在志愿服务团这个平台上,“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成为全市8000多名志愿者的共同心声和追求。许多志愿者把帮扶孤困儿童设定为自己的“终生事业”。这5年来,仅志愿者自觉自愿投入帮扶的款项每人每年平均5000元左右,有的志愿者1年投入多达几万元,全市孤困儿童志愿者累计投入上亿元。
“有了你,我才飞翔”
“叔,我接到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2022年7月26日,小君接到了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告诉志愿者李林涛。随后,他把一面锦旗作为礼物送给李林涛,上面写着“大爱亲如父 胜似一家人”,让李林涛再度落泪。
他们之间的缘分,是从一本书开始的。刚转到罗庄区服务团做志愿者的李林涛,听说了这个被奶奶抚养的初三孩子最喜欢计算机和芯片。于是,李林涛跑到新华书店,专门买了介绍世界和中国芯片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新书《芯事》,作为送给孩子的第一件礼物,打开了两人陌生的隔阂。
此后每到周末,李林涛都会去陪小君,看他做作业,带他出去玩,和他谈天说地。小君不爱说话,李林涛就用引导的方式,鼓励他多表达;小君有些自卑,李林涛就找来与孩子有相同家庭背景和经历的同事现身说法,勉励他放下包袱努力学习。这样坚持了几个月,小君的心扉渐渐被打开,有什么心事都会和李林涛说。
几年的陪伴与相处,小君把李林涛的话牢牢记在心上。他说:“相信叔,他是我坚强的后盾;相信自己,我的能力和潜力都能够担负起更大的责任!”5年后,小君已经是浙大海洋学院全专业年级第一的大学生,还辅修了第二个学士学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还参加了“沂蒙精神百校行”志愿活动,把沂蒙精神传播到省外高校。那个曾经沉默不语的少年,已经如展翅大鹏,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飞翔。
劝学助学助推孩子成人成才,是志愿服务团帮扶重点之一。在帮扶过程中,遇到辍学、厌学的孩子,志愿者主动靠上并耐心说服动员,帮助这些孩子重返校园;对由于家庭变故造成成绩下滑的孩子,志愿者亲自辅导或找专业老师辅导,帮助孩子提升成绩。
此外,志愿服务团还选择富有爱心的女性志愿者采取“一对一”帮扶孤困女童,并把176名女童接到寄宿制学校上学,使她们脱离原有生活环境,有机会通过教育赢得更光明的未来。
截至目前,已劝导并帮助辍学孩子重返校园的有124名,协助送入技术学校的孩子174名,帮扶孩子考入大学的已达61名,有的考上了浙大、复旦和北京体育大学。
春风恰时来,我自向阳开。五年的呕心沥血、全心奉献,志愿服务团将一个个孤困儿童带离了孤独和苦痛,依靠着爱和温暖走在健康正确的人生道路上。
志愿服务团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齐鲁时代楷模”称号,其经验做法被山东省文明办、省关工委等八部门联合发文总结推广,孤困儿童帮扶项目也被中华慈善总会评为“中华慈善品牌项目”。(为保护未成年人,文中所提孤困儿童均使用化名)
(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