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政府网站!
索引号 | 1585729837/zfb/2025-0000143 | 发布机构 | 临沂市政府办公室 |
公开目录 | 区县动态 | 发布日期 | 2025/08/28 |
文号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标题 | 兰陵:养殖业“出圈”又富民 |
|
8月的兰陵大地,暑气正盛,但走进矿坑镇的各个养殖基地,却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忙碌景象——蟾蜍在荷叶下玩着“叠罗汉”,奶牛在标准化棚舍里悠闲踱步,白羽鸡在恒温笼舍中啄食,白玉蜗牛在湿润土地上漫步……近年来,矿坑镇锚定“循环农业”核心,让养殖业跳出“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玩出“生态共生、变废为宝”的新花样,既护住了绿水青山,又鼓起了农民腰包。 “别跑太快,把扎堆的蟾蜍轻轻拨到荷叶下就行!”在矿坑镇朱柳屯村的兰陵县畜凯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洪光正忙着给蟾蜍“挪窝”。这片40亩的基地里,25座养殖大棚连成一片,陆地耐水蔬菜与蟾蜍形成了奇妙的“共生圈”:蔬菜藤蔓为蟾蜍遮挡烈日,蟾蜍则化身“天然除虫师”,把啃食菜叶的害虫一网打尽,连残余的饲料都能化作蔬菜的“营养餐”。“过去单种蔬菜,又要防虫又要施肥,累不说还不赚钱。现在‘菜蛙一起养’,省工省时还提效!”李洪光介绍,“蟾蜍浑身都是宝。1000斤蟾蜍可提取蟾酥2斤左右,每斤收购价8000多元。提取完蟾酥后还可晒制蟾蜍干,销售给兽药厂家,每斤能卖40多元。”目前基地年出栏蟾蜍12万余只,经济效益达50万元,带动周边20余户、5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土地“含金量”翻番。 从“菜蛙共生”的小巧思,到“奶牛全链”的大文章,矿坑镇的养殖业正朝着规模化、循环化加速迈进。在棠林村西的现代牧业(兰陵)有限公司,5400头荷斯坦奶牛住上了“豪华公寓”——9栋专业化牛舍分工明确,泌乳牛、犊牛各得其所,GEA80位转台挤奶设备飞速运转,每天能产出128吨新鲜牛奶。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牧场的“变废为宝”魔法:牛舍产生的粪污,先送进粪肥发酵池进行厌氧发酵,发酵后的沼液经干湿分离,沼渣烘干后成了牛舍卧床的“软垫子”,沼液则通过管道直送田间,成了庄稼的“绿色肥料”。“我们每季度都检测地下水、空气质量和土壤,沼液还田前也得过‘指标关’,绝不让污染拖后腿!”公司总经理刘泉介绍,牧场为当地村民提供120余个就业岗位,还建设饲草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1500余户农户从事饲草种植,每年收购全株玉米青贮4万吨,带动每户农户年增收3000余元。如今这里已形成“地草—饲料—育种—养殖—沼肥还田”的全产业链,成为省市“种养循环废弃物再利用范例”。 “今天室外温度已经35℃以上,但棚里始终保持在30℃左右,这是白羽鸡最舒服的温度!”在灰泉村东南的兰陵县润友农牧有限公司,场长张佰征指着棚舍内的湿帘通风温控设备,道出了“科技养禽”的秘诀。这片占地300余亩的基地,总投资2.1亿元,建成35栋立体笼舍,年出栏白羽肉鸡1000万只,为近千万家庭端上“放心禽肉”。更关键的是,这里实现了“养殖零污染”:鸡粪落在笼下传送带上,定时被送进有机肥车间,摇身变成蔬菜种植的“香饽饽”;冲洗鸡舍产生的废水,也会经“集粪池+厌氧工艺+生化处理+生态塘”全流程净化,最终达到农田灌溉标准,用于周边农田浇灌,真正实现“不外排、全利用”。“白羽鸡节粮又营养,未来国内年需求能超100亿只。我们这项目既赶得上市场风口,又守得住生态底线!”张佰征信心满满。 除了“大家伙”,矿坑镇的“小养殖”也藏着大效益。在前马庄村养殖户褚彦清的白玉蜗牛养殖场,遮阳棚下的土地湿润松软,一只只背着褐色外壳的蜗牛,探出晶莹的身子慢悠悠爬行。“这可是老外餐桌上的‘宝贝’,一只能卖五六毛钱!”褚彦清的家属甄连芹拿起一只蜗牛笑着说,夏天蜗牛吃地里的杂草就行,过去周边乡镇种植白菜、莴苣择下的菜帮烂叶,如今都成了蜗牛的“免费饲料”,“每亩能产6万多只,不用愁销路,小蜗牛也走出了‘致富路’!” 如今的矿坑镇,从“菜蛙共生”到“奶牛循环”,从“立体养鸡”到“蜗牛致富”,养殖业已不再是简单的“喂养”,而是串起了一条“生态—产业—富民”的循环链。接下来,矿坑镇将继续以特色产业为锚点,把循环农业做深做实,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让更多农民在产业发展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临沂日报) |
【关闭窗口】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