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政府网站!
标题 | 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健康强市建设推进方案》的通知 |
索引号 | 1585729837/wsj/2022-0000034 | 主题分类 | 卫生、体育-卫生 |
发文机关 | 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发文字号 | 临卫发〔2022〕9号 |
成文日期 | 2022-06-02 | 发布日期 | 2022-06-02 |
生效日期 | 2022-06-02 | ||
统一编号 | 无 | 效力状态 |
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健康强市建设推进方案》的通知
|
各县区卫生健康局,高新区民政卫生工作办公室,委机关各科室,委直属各单位: 为加快推进健康临沂建设,提高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根据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加快健康强省建设推进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快健康强市建设推进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6月2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关于加快健康强市建设推进方案 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和市委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健康强市”建设,切实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关于加快健康强市建设推进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推进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按照“五年重点突破,十年整体推进,2035年建成”的思路目标,以中医药综合改革、疾控体系改革为抓手,强化科技、人才、信息化三大支撑保障,突出“一老一小”“一急一慢”四个重点人群和“基层卫生、公共卫生、医疗卫生、中医药、健康产业”五大重点领域,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全力推进健康强市建设,到2025年,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医防协同、中西医并重的优质高效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健康体系不断完善,群众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健康强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二、积极推动重点人群健康水平提升 1.着力强化健康知识普及。发挥各级健康科普专家库作用,每年健康科普专家开展各类健康科普活动不少于1000场次。推动健康县(区)建设提质扩面。出台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工作方案,规范工作流程,及时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培训及数据监测、调查和分析。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牵头科室:科宣科,配合科室:疾控科、妇幼科、中医药政策法规科) 2.着力提升妇幼健康水平。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所有县二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全覆盖。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6.6/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1‰和3.5‰以下。优化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加强儿童健康保障,到2025年,全市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实现全覆盖。做好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倡导优生优育,促进生殖健康。(牵头科室:妇幼科,配合科室:规财科、疾控科、医政医管科、基层科) 3.着力提升老年健康水平。深入开展医养结合示范创建,进一步健全完善推进机制、政策体系、服务模式、标准规范。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老年病专业)比例达到80%。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发挥家庭医生(团队)作用。到2025年,基层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比例达到90%。(牵头科室:老龄科,配合处室:体改科、医政医管科、基层科、妇幼科、中医药业务指导科) 4.着力健全急性传染病防控措施。全面落实传染病监测报告、分析研判和调查处置等综合防控措施,统筹做好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实施结核病患者筛查治疗提升工程,2025年结核病报告发病率较2020年降低5%以上。实施遏制艾滋病传播“六大工程”,到2025年将全市艾滋病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实施减少乙肝病毒新发感染和慢性乙肝相关死亡“双降”工程,2025年实现新发乙肝病例较“十三五”期间平均发病率下降10%。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基层免疫规划人员培训体系,到2025年,各县(区)至少建成2处成人预防接种门诊和3处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牵头科室:疾控科,配合科室:医政医管科、基层科、妇幼科) 5.着力优化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推进“三减控三高”项目,推广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个人及家庭的“三减”干预模式,形成慢性病“三高共管”临沂模式。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强化重点人群心理干预和心理援助,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心理咨询室的比例达到85%,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的比例达到40%。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扎实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收尽收、应管尽管、应治尽治,到2025年,规范管理率和服药率维持在90%以上。提升学生常见病防控水平,加强近视、肥胖、龋齿等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及干预,到2025年,全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不少于2家。加强职业健康工作,“十四五”期间,每年评选市级“职业健康达人”不少于30人,每年评选健康企业不少于13家,其中省级健康企业不少于3家。(牵头科室:疾控科,配合科室:规财科、医政医管科、基层科、监督科、妇幼科、中医药业务指导科) 三、积极推动重点领域健康服务水平提升 6.坚持标准引领、县域一体,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到2025年,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150家以上达到省提升标准,65家以上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打造15所左右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建设300家以上中心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平均配备1名以上执业(助理)医师或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乡镇卫生院领办或延伸举办村卫生室占比达到30%以上,“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工作实现全覆盖,管理患者数量达到100万人以上,争创国家、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县域内就诊率和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力争稳定在90%、60%以上并逐步提升。(牵头科室:基层科,配合科室:规财科、疾控科、医政医管科、人事科、药政科、妇幼科、中医药业务指导科) 7.着力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建设省内领先的市级疾控中心,加快推进市级疾控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到2023年基本实现市、县两级疾控中心人员配备、房屋建设、仪器装备、职能落实标准化,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拓展疾控中心服务职能,增强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持续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牵头科室:疾控科,配合科室:人事科、规财科) 8.着力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市疾控中心预防医学研究院建设。持续开展全市精神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到2025年,建成区域领先、省内一流的市级精神卫生中心,每个县至少具备1所精神(心理)专业机构。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推进县级癌症中心建设,到2025 年县级癌症中心覆盖率达到70%。(牵头科室:疾控科,配合处室:规财科、医政医管科、基层科) 9.着力推进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积极开展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科技创新提升工程、高层次人才队伍提升工程、智慧医疗提升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到2025年,争创1家专科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家专科类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国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到2025年,新增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建设一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持续深化县级强院建设,加强市市医院与县级医院合作,提升县级医院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提升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救治、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综合能力,提升县域内就诊率。到2025年,100%县(区)综合医院达到国家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继续保持县级医院走在全省前列。(牵头科室:医政科,配合科室:科宣科) 10.着力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聚焦传承创新发展引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示范、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三个目标任务,围绕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医保支持政策等环节,遵循规律,大胆创新,求突破见实效。(牵头科室:中医药政策规划科、中医药产业发展科,配合科室:人事科、体改科、中医药业务指导科) 11.着力加强中医药高地建设。加快推进市中医医院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发挥好示范带动和区域引领作用。实施好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项目,推动原有各级中医专科建设提质升级,开展市级“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和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筑峰计划,评选一批市级名中医,建立中医药人才双向交流制度,实施好沂蒙中医优才培养项目。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举办全市第六届中医药文化节,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文化宣传教育阵地群,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牵头科室:中医药政策规划科,配合科室:中医药业务指导科、中医药产业发展科) 12.着力推进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完善全周期健康服务产业链,推动医疗、养老、休闲、体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医养健康产业千亿级城市,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到2025年,医养健康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350亿元。建设2个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做强3家发展作用大、示范带动强的省中医药龙头企业,打造鲁南中医药工业集聚带。到2025年,重点培育1-2处中医药产业集群纳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培育2-3家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中药加工企业,打造12个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中成药品种。(牵头科室:体改科、中医药产业发展科) 四、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实现突破 13.着力强化卫生健康人才能力提升。2025年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增长到9.7万人左右,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7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95人、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8.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4人。深入实施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卫生健康人才“筑峰计划”、泰山学者工程、齐鲁卫生健康人才工程,十四五期间力争入选省级人才工程10人以上,培育市级高层次人才50人以上。(牵头科室:人事科,配合科室:疾控科、医政科、基层科、科宣科、妇幼科、中医药业务指导科) 14.着力强化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在心血管疾病、公共卫生领域、重大创伤与修复、恶性肿瘤4个方向实施重特大疾病“防诊控治康”科技示范工程,实施一批卫生健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重特大疾病临床诊疗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一批临床诊疗新技术、新产品,提升我市重特大疾病救治能力。开展中西医结合重点疾病防治研究,实施“10+1”中西医结合重点疾病防治项目,推进形成中西医结合协作诊疗模式和路径。到2025年,争取创建1个省重点实验室;统筹建设1个左右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8个左右省级中心分中心,助力提升优质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牵头科室:科宣科,配合科室:医政科,中医药政策规划科,市委重大办科技指导组) 15.着力强化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与大数据应用。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建设,支持人工智能、区块链、5G 网络等全行业新基建广泛部署应用。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及以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到2022年,全市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平均级别分别达到3级和4级。到2025年,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达到90%;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4级;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医疗健康信息院间调阅共享。 (牵头科室:规财科,配合处室:医政医管科、基层科、科宣科、妇幼科、中医药业务指导科)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党对健康强市建设的领导,成立委健康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主任担任组长,相关委领导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由分管委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详见附件)。建立健全健康强市推进机制,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将健康强市建设作为重大工程,参照建立本县区、本单位的工作推进机制,一把手亲自抓,统筹做好健康强市建设有关工作。 (二)强化支持保障。加大对健康强市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统筹财政资金支持健康强市建设,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显著的,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推动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三)强化宣传动员。深入宣传健康强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及时发布政策解读,提高群众政策知晓度和参与度。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宣传报道健康强市建设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做法,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四)强化推进落实。每年制定行动方案,梯次推进健康强市建设重点任务落实,分解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层层抓好落实。建立健康强市实施监督评价机制,定期组织对健康强市目标完成进度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对策,撰写评估报告,确保健康强市目标顺利实现。 附件:市卫生健康委健康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附件 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健康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为加强对健康强市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委健康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 长:赵西平 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副组长:林 红 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正县级),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张 林 党组副书记、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 朱孟国 党组成员、副主任 韦 伟 党组成员、副主任 陈晓建 工会主任 王爱昌 二级调研员 杨 斌 二级调研员 成员:王晓勇 办公室主任 丁 宁 人事科科长 吕 峥 规划财务科科长 麻信心 政策法规与监督科科长 戚琳琳 体制改革科科长 王 鹏 疾病预防控制科科长 杨玉泉 医政医管科科长 殷文磊 基层卫生健康科科长 郑 磊 科技教育与宣传科科长 徐海燕 老龄健康科科长 孙承华 妇幼健康科科长 刘 琦 中医药业务指导科科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韦伟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
【下载Word】
【下载PDF】
【关闭窗口】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