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以政务公开为依托,不断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及时主动公开重点信息、规范打造政务公开专区,多措并举打通基层政务公开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办事服务公开标准化。加强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建立政务服务频道页面,全面准确公开政务服务事项6693项,细化完善办事流程、受理地点、受理时间等指南信息,让群众办事更明白、更舒心。动态调整并及时更新咨询方式、受理条件、受理材料等要素7万多条,推动事项标准化、申报标准化、审批标准化、监管标准化,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主动开展“回头看”行动,对政务服务事项基本要素、材料样本、流程图等内容进行对标自查,确保群众一看就懂。推行办事一次告知、信息主动推送。对前来办事的群众,窗口工作人员将其所要办理事项的依据、时限、程序以及不予办理的理由等一次性告知办事人,最大限度让群众少跑路、让服务多跑腿。推行便民服务事项“即办制”,若群众提交的资料不齐全,形成一次性告知书,使群众对办事所需材料、流程、咨询渠道一目了然。整理印制办事指南3000多份,明确审批事项的设定依据、办理条件、审批程序、收费标准、咨询电话和办理时限等,并在办事窗口显眼处公开“办事服务指南”和“示范文本”,让办事群众看得懂、易操作。强化服务平台“同标同源”建设。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集成应用用户专属空间、智能客服、好差评等共性功能组件,实现政务服务统一入口、统一申报、统一支撑,有效提升线上融合服务能力。全面推动各级政务服务移动端向“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整合迁移,实现全县统一标准、统一服务。按照“一机多能、服务集成”的要求,推动自助服务设备终端与“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各类功能应用保持数据同源、业务一致,为群众提供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办事服务。
二是关切信息公开立体化。网上平台全面公开。切实发挥政府网站第一公开平台作用,年均公开行政执法公示、重大建设项目、公共资源配置、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就业创业、卫生健康、教育、财政等领域信息3万条。重点围绕征地补偿、房屋征收、乡村振兴、涉农补贴、养老服务等群众关切信息,优化栏目设置,细化公开内容,进一步提升政府信息实用性。准确公开社会救助领域政策文件、对象认定和救助标准,按月公开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救助人数、资金支出等相关信息,方便群众及时知晓和监督。移动平台重点公开。强化各级政务新媒体发布、传播、引导等功能,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实用的信息服务。通过郯城人社服务民生微信公众号公开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扶持政策的实施范围、申领条件和程序、管理和审批情况52条,主动发布岗位供求、创业、职业培训等信息64条。在郯城教育微资讯、郯城人口健康、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等微信公众号全面公开中小学校、医院卫生院、公共交通、水电气热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方式、公示公告、服务内容等信息128条,努力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政府就公开什么”。线下平台灵活公开。突出内容提升,强化互动交流,把群众最关注的信息用距离群众最近的平台公开到位。梳理汇总镇村两级具体工作事务,形成3大类、25项公开目录。统一设计安装“三务”公开栏,规范公开名称、格式和具体内容,打造风格统一、布局合理、简洁实用、位置固定的公开栏。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标准“三务”公开栏800余处。建立村情发布会制度,由村支部书记召集,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接受党员群众评议,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村内事务。目前,各村居已累计召开700余场次。
三是基层公开平台规范化。规范全县政务公开专区建设,拓宽基层政务公开渠道,为群众提供方便实用的专区服务。明确建设主体。县级层面由郯城县政府办公室在政务服务大厅、图书馆及档案馆建设政务公开专区,乡镇层面由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政务公开专区。同时,鼓励县民政局、人社局、税务局、工信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涉民涉企单位因地制宜设置政务公开专区。编制专区规划。专区场地设置在服务场所显眼开阔处,包含政府信息查询、政策资料查阅、信息公开申请3个子功能区,提供政府信息查询、政策文件查阅、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服务。政府信息查询区配备桌椅、联网电脑(或自助查询机)、打印复印一体机等,依托“郯城县人民政府”网站,为群众提供教育、卫生、社保、补贴等政府信息搜索查询服务。政策资料查阅区配备资料架、沙发桌椅等,摆放政府公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汇编、惠企惠民政策一本通、政务服务办事指南、便民服务手册等。信息公开申请区配备桌椅、笔、政府信息申请表等,群众可现场填写申请表。设计统一标识。将郯城县形象标识融入专区标识,在显著位置设置“政务公开专区”标识牌,提升标识辨识度。3个子功能区分别使用蓝底白字注明“政府信息查询区”、“政策资料查阅区”、“信息公开申请区”,字号大小均与专区面积相协调,营造庄重大方的氛围。今年以来,各级政务公开专区累计接待群众800余人,接受群众咨询200多次,收到各类意见建议及信息公开申请5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