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指明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仲春时节,临报融媒采访团一行到无锡、苏州等地采访,深刻感受到他们不断突破向“新”奋进的强劲势头、创新驱动下竞逐新赛道的澎湃动能。他们坚持创新这一国策,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因创新而超越,给同样奔跑在创新路上的临沂诸多启示。
今年,我市提出实现工业“量质齐升、两年万亿”。实现这一任务目标,离不开科技创新。正如市委书记任刚所言,过万亿是承载科技人才、先进生产力的过万亿,是巩固传统优势、增创新优势、发挥乘数效应的过万亿。只有激活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才能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可喜的是,去年我市获批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并制定《临沂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有方向、有目标、有路径,只要我们正向发力、精准用力、集中突破,就一定能做到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看路径:
产业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来到无锡日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外表看似平平无奇的企业,却是掌握了核心“硬科技”的细分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公司产品展厅内,不时有各地的客商前来考察。
“工业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就像是工业医生,我们的目标是做最专业的X射线企业。”日联科技董事长助理辛晨介绍,公司深耕X射线全产业链技术研究,在核心部件微焦点X射线源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自研X射线源已实现产业化,解决了国内集成电路、电子制造、新能源电池等领域精密检测的“卡脖子”难题,在此之前,这项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
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入围国家级产业集群的“硬核”支撑,日联科技便是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之一。除了企业,集群内布局的多个新型研发机构,不仅让产业集群“体量”更大,而且“体质”更好。
不久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公示了新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其中,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上榜。数据显示,该集群到2022年总产业规模达1352亿元,约占全国九分之一,成为国内首个完整覆盖集成电路产业研发、制造、封测、设计、装备、应用和服务等环节的集群。
无锡的科技创新,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抓住实体经济这个根基,沿着培育产业链、创新链的思路,打造一批地标产业集群,壮大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集群,同时,产业之间互补互通,形成产业生态。
如今,像无锡这样的各类产业集群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壮大,对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产业创新能力则是拉开各地发展差距的关键变量。
如何补上产业创新能力不足这块短板?苏州的路径是打造产业创新集群。2022年是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起步之年。该市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和25个重点细分领域,全面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平台建设、机制创新是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四梁八柱”。围绕产业创新集群,苏州一大批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及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布局建设,既聚焦原始创新,又注重成果转化,创新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在思考如何让科技成果转化更高效。无锡把创新型企业培育摆在首要位置,聚焦企业从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成长规律,构建创新型企业分层分类培育机制;产业方面着眼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聚焦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综合运用竞争择优、“揭榜挂帅”等项目组织形式,滚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计划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科创与产业同频共振,才能推动产业不断进阶。产业集群是临沂实现工业“量质齐升、两年万亿”的主战场。临沂八大传统产业家底深厚,
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激光等为代表的战新产业全面起势。无论是推动规模庞大的制造业“脱胎换骨”,还是推进战新产业崛起成势,都要始终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让创新动能不断释放,推动产业集群走向创新集群。
看要素:
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202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团队获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1亿元人才项目专项支持,这是继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丁汉院士团队获1亿元顶格支持的又一领军团队。
10年前,基于当地制造业转型的迫切需求,无锡引进了国内数字化制造领军科学家丁汉。由其领衔的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相继攻克了一批核心技术难题,推动了高端制造工艺和装备产业化,并孵化出24家科技型企业、吸引500多名人才落户无锡。在丁汉团队的示范推动下,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梅雪松等学者相继带领团队,到无锡领衔创办新型研究机构和创新实体。
引进一名院士,便带来一支团队,就可集聚一批领军、紧缺、关键性基础人才,无锡创新探索出了“链式聚才”模式,实现了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贯通。“人才链”就是“产业链”已成为共识。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注重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不断迭代各类人才政策,是无锡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引才工作的重点。
科技创新要真刀真枪地干,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那么,钱从哪里来?仅靠财政资金和国有资本力量有限,苏州的做法是,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同频共振,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中来,探索“科创+产业+资本”发展路径。去年组建的苏州创新投资集团设立200亿元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授信力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100亿元,位居江苏省第一。
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在城市化中前期,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经济发展迅速,到城市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则出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态势。
近年来,我市在人才招引上不断发力,持续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让各类人才只要到临沂都能找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完善全谱系人才支撑体系”的部署要求,传递出重视人才、渴求人才的强烈信号。特别是持续发力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为临沂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金融方面,我市着力打造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出台了金融支持“专精特新”17条硬核干货措施,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浇灌创新沃土,仅2022年就为417家企业争取科创贷款107.72亿元,科技投入效能不断提升。
相信只要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科技、教育、人才有效联动,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人才和资本集聚助推创新链、产业链迈向高层次,必将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看生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推进
在无锡采访期间,正值无锡市党政代表团赴粤港澳大湾区推介,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提速推进。深融长三角、牵手大湾区。目前无锡在粤港澳大湾区建有14个飞地,一个个飞地崛起的背后,是无锡对高端科创资源的渴求,更是无锡以创新为要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的生动注脚。
依靠科创,他们已成为创新创业沃土。颁布创新立法、出台科技惠企新政、深化科技金融融合……近年来,无锡接连出招,以一流的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根本保障,以“无”字打头的城市,因创新而“有”为。
投身科创,他们锤炼出一批了解企业、懂得科技的领导干部。无锡打造科技镇长团、产业教授、科技副总队伍,练就出一支懂产业、通政策、会干事的战队。《瞭望》新闻周刊发文称,“在苏州,一年365天每天都是‘企业家日’,企业每天24小时都能享受到不打烊、不打折的精心服务。”
科技创新正在融入城市血脉、形成鲜明气质。苏州大力推动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推动各类创新要素的协同联动,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网络体系,全面深化“产城人”融合发展,以更高的自我定位、更高的目标定位谋划“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
在发展中,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互补位、协同推进,既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管理者的组织作用,集中力量抓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抓人才引进、招商引资;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给予各类市场主体更大空间,实现了政府推动、创新迸发、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的良性循环。
当前,临沂正处于发展的上行通道,拥有丰富资源、人口红利、巨大市场、优越区位,商贸物流发达,市场主体活跃,经济发展韧性较强,积累了加速突破的强大势能。我们有着巨大发展潜能,通过优化环境、补齐短板、提升能力、改进作风,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临沂正在以创新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全速奔跑。正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宝亮所言,用政府的阳光雨露,滋养企业家茁壮成长,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成为推动临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
记者札记:让“变量”成“增量”
行走在苏州、无锡等城市,他们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共通特质就是创新。创新不仅成为这些城市的风尚,更是早已刻进他们骨子里的基因。打开地图,遍布两地的各类科研院所、创新园区种类繁多,如点缀在太湖区域的颗颗明珠,连珠成串,烙下鲜明的太湖印记。然而,他们的创新基因并非天然存在,而是经过长期的布局发展,在政府、资本、人才、产业的多方合力下,才让城市的创新源动力奔涌不息,让他们由传统的制造业大市蝶变成为了创新之都。
这之中有站高望远的眼界。他们站在全国乃至全球视角谋发展,对各种科技力量高看一眼,在产业布局方面先人一步,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形成了创新发展的澎湃合力。这之中有敢闯敢试的气魄。无锡建起全国第一个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实现了无锡物联网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这之中有久久为功的坚持。苏州布局生物医药产业伊始是一穷二白,到如今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这背后正是十年磨一剑、咬定创新不放松的坚定信念。
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持踔厉奋发、笃定前行的勇气,葆有善于变革、敢于拼搏的锐气,促进“关键变量”加速成长为“最大增量”,才能积聚起创新创造的强大活力,不断蹚出新路子、创造新奇迹。
(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