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罗庄区乐采片区,在党委领办联合社的蔬菜产业园内,一棚棚的甜瓜迎来丰收,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级打包、装箱,这也是罗庄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罗庄区聚力实施“百村共富”工程,创新推进“‘四雁’带富领飞”项目,重点以镇街为主体,突出地域特色,大力培育具有市场潜力的优质高效产业,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和强劲动能。
群雁高飞头雁领,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头雁”队伍是关键。罗庄区探索选用企业家或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担任农村党组织书记,依靠他们丰富的市场经验,创办产业项目,兴办经济实体;成立强有力的“企支书带富领飞”工作专班,分批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和技术培训;组建“企支书联盟”,举办“纳才创富、开创未来”沙龙活动,推行“企支书服务卡”,通过示范、帮带、实训等途径,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示范带动效应和村党组织书记的引领作用。
“企支书”陈贵成到花埠圈村任职后,发挥“头雁”带动作用,凝聚“鸿雁”,回引“归雁”,壮大“雁阵”,让村庄环境和群众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22年,与“归雁”人才王会雄合作实施了花埠精致农业示范园项目,同步引入包括4名博士、2名硕士在内的12人的专家团队。
“头雁”领航,“归雁”壮骨。为了鼓励外出打拼创业成功人士返乡,今年以来,罗庄区积极对接“归雁”人才550次,招引人才94名,落地项目67个。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在“归雁”人才集中的园区设置审批事项服务专区,实施“一件事”改革,为入驻商户提供“一条龙”服务,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开展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来罗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等活动,努力为“归雁”人才创业兴业搭建载体平台。今年,各类“归雁”人才共达成项目合作意向32个,新签订就业意向协议114份,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项目8个,为家乡的发展出实招、献才智、建新功。
“归雁”人才张昭现为山东爱亿农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大学毕业后的他创立了潍坊易贰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营预制菜电子商务业务。事业有成后,他毅然返回家乡,大胆加入笨鸡小跑品牌运作。2022年,成立山东爱亿农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打造以预制菜为核心产业,以餐饮企业孵化平台、预制菜电子商务平台为载体的基地体系,实现每年销售炒鸡200万只,年产值近4亿元。
为了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向内挖掘本土人才,罗庄区以“鸿雁”打拼拓宽产业路径。制定6项“鸿雁”培育政策,出台信贷帮扶措施,创建4处“鸿雁”示范基地。建立“鸿雁”人才“一人一档、一村一册”信息台账,纳入全区人才数据库,储备“鸿雁”人才3068名。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设立“鸿雁”大讲堂,制定校地合作育才计划,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100人、特色产业发展带头人230人、高素质农民1180人。
“鸿雁”人才刘建利,长期从事农业种植技术研究,熟悉草莓、西红柿、黄瓜、大米等多种作物的种植方法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先后被评为罗庄区劳动模范、齐鲁乡村之星。为推广种植技术,刘建利带头成立罗庄区丰喜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1800亩,并投资1.3亿元发展农作物种植和家禽养殖产业。 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签订基地产销合同,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与上海等地客户签定购销协议,把合作社建设成为长三角农产品供应基地,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种植绿色果蔬,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为提高“雁阵”齐鸣效果,罗庄区坚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主体运营,立足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全区各类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增至1400多家。创新“同业联合”“同域联合”“同链联合”,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农业产业联合体,搭建起农业产业发展新平台。打造农产品矩阵,挖掘塘崖贡米、沙沟芋头、寨子小米、黄山柳编等传统品牌,培育“沂蒙炒鸡”“江泉黑猪”“效峰菌菇”“花伴侬”等现代品牌,分级打造了“罗庄优品”“乐采册山”“花沐黄山”等区域公用品牌,搭建“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多级品牌体系。开展“整村授信”“书记授信”、园区(基地)担保等工作,开发强村贷、电商贷、“头雁”领航贷、“归雁”回引贷、“鸿雁”丰翼贷、“雁阵”齐飞贷等信贷产品,共为1219家农业经营主体授信10亿多元,发放涉农贷款2.7亿多元,进一步助力“雁阵”扩容增量、提质增效。
(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