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互动 >> 回应关切 >> 正文

不多不少 几十头正好 

河东:“对牛考勤”助力“小养殖”

郑旺镇刘玉信养牛20多头、康茂霞养牛50多头,八湖镇张春景养牛70多头……近年来,河东区兴起了养牛新模式——“小养殖”,每家存栏少则十几头、多则六七十头。从信贷到防疫,从食安到保险,托起河东“小养殖”的,是一张“对牛考勤”的物联网。

俗话说,“家养一头牛,吃穿不用愁”,但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这种“人牛混住”的养殖方式早已被淘汰,而兴建大型养牛场,存栏量动辄上千头,可实现较高程度的规模化和智能化,标准高、投资大,让中小养牛户“高攀不起”。

河东区畜牧发展促进中心的张自成,同时担任三个村的第一书记。他走村庄、到田间,发现全区秸秆草料丰富,同时闲院子、旧厂房很多,适合搞小规模养牛业。特别是,这两年回乡农民工多了起来,纷纷在找合适的项目。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当张自成动员他们养牛时,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意思是养殖业风险大,大家都不太敢冒险。于是,他一遍遍地逐条分析优势:防疫有畜牧中心靠上,成本比大型养牛场要低。

可养殖户们还有顾虑。“除了技术和风险,买一头牛犊就得一万多元,钱从哪儿来?”带着大家的困惑,张自成开着私家车,往来于各金融机构,劝说他们给养牛户发放贷款,且“养牛就用牛作抵押”。在他的努力下,去年9月份,一家金融机构推出的“畜禽活体抵押贷”业务,为养殖户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牛棚建起来了,牛犊也买来了。别看场子小,科技含量并不少。牛在圈里吃草,摄像头及智慧耳标将图像及数据通过中继设备上传至云平台,然后开放银行、畜牧中心、保险等多个端口,各有关方对牛的饮食、用药、活动量等情况一目了然。实时“对牛考勤”,既助力了禽畜养殖技术指导和日常食品安全监管,又让银行在手机上就能实时查看“抵押物”,放心大胆批贷、续贷。之所以把保险公司也拉进来,是为了万一牛病死后,养殖户能获得相应的赔偿。

展开刘玉信的账本:贷款15万元,买小牛犊15头,经过一年的饲养后,大牛每头赚5000元,生下的小牛犊可卖1万元。牛棚用的是闲院子,人工就是夫妻俩,牛粪被人买走还田。一年下来,6000多元的贷款利率,撬动了近十万元的收入。

截至目前,该区已发展“小养殖”20余处,肉牛存栏量1000多头。当地在“大”与“小”之间,找到一条因地制宜的路子,既盘活了农村闲置场地,又为回乡农民工找到了项目,增加了农户收入。

(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