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互动 >> 回应关切 >> 正文
兰陵县:“首发+调解”,未诉先办案结事了

目前,临沂市兰陵县芦柞镇赵村网格员曹永学在日常巡查走访中发现,村民崔文文和张秀齐两家因道路问题产生纠纷,他第一时间将问题上报镇级网格。村委会通过召集党员讨论,形成了任何人不能影响道路正常通行的意见,同时决定,任何人对道路造成损坏的,要依法赔偿和修复。根据上述意见,镇村两级召集两家人,经过“情法结合”的耐心调解,双方达成和解。

将荀子“隆礼重法”思想融入诉求办理和矛盾调处,形成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并重”,坚持“礼先、法后、非诉”“礼法并重”等理念,由“事后调处”变为“事前出击”,从而推动矛盾问题闭环化解,这是兰陵县探索“首发+调解”工作模式的重要实践。

兰陵县立足县域社情民意实际,积极探索“首发+调解”工作模式,融合“隆礼重法”实现“未诉先办”,通过县乡联动发力,实现案结事了,聚力构建诉求办理长效机制,锻造出基层社会治理特色品牌。

兰陵县人民调解中心主任苗立义说:“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复杂多样,诉讼解决成本高,很多群众诉求无果,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老苗调解’将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从源头上减少了诉讼增量,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成功探索。我们吸纳荀子‘礼法并用’理念,坚持情礼‘理’法调解方式,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将调解作为化解“热线·首发”工单诉求的常规手段和重要途径,建立县乡“双向联动机制”,一方面定期分析研判“热线·首发”工作情况,对工单量增幅过高、重办工单数量较多、诉求化解不力等问题突出的乡镇,由县热线受理中心和县调解中心联合进行重点帮扶、重点突破;另一方面,乡镇街道将疑难复杂诉求矛盾、多次调处不成功问题等主动上报县调解中心,由县调解中心选派专职调解员进行帮扶指导,开展联合调处,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化解。

磨山镇东三峰村村民屈首玲与邻居王飞红因为道路渣土费用产生纠纷,经村委会协调,王飞红应分摊1000元费用,但其拒绝支付。当事人通过“热线·首发”反映后,磨山镇邀请“老苗调解”现场公开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王飞红现场将1000元钱转给了屈首玲。王飞红一声“婶子”换回了久违的邻里情,不仅化解了矛盾,更打开了双方的心结。

有效的社会治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如何建立矛盾纠纷化解的长效机制,确保长治久安?

去年以来,兰陵县两次召开全县“首发+调解”工作现场推进会议,总结推广芦柞、兰陵两个试点镇成功做法,逐步推动“首发+调解”工作机制在全县落地开花。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老干部、乡土人才等作用,建立“热线·首发”调解队伍,全县共选聘专职调解员2272名,设立“隆礼重法”调解室609处。充分发挥“老苗调解”金字招牌效应,在“兰陵首发”App开设“老苗调解”板块,群众可通过线上预约“老苗调解”,足不出户办理调解申请,今年已预约调解1075件,调处立案991件,调解成功912件,调处成功率92%,有效吸附群众矛盾诉求。

“我们将继续发扬‘首发策源地’精神,立足县域‘热线·首发’工作实际,进一步推动‘热线·首发’与调解、网格化工作融合,不断健全‘首发+调解’常态长效运行机制,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全力将‘热线·首发’这项民心工程抓牢抓实抓出成效。”兰陵县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受理中心副主任郑祥利说。

(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