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互动 >> 回应关切 >> 正文
从肩挑背扛到“轨道运果” 小山村修了条致富路

“以前步行都很难走,现在汽车也能开上来。”平邑县柏林镇西山神庙村村民王先生向12345热线反映,村里有条上山的生产路,破旧了几十年,如今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解决了村民上山干活、下山运输的大难题。“我要表扬我们的好书记!”

西山神庙村地处蒙山腹地,三面环山,由5个村小组组成。村民多以种植山楂、花椒、板栗等为生,有3500多亩果林散布在山坡上。村北头,有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延伸至半山腰,岩石裸露,坑洼难行,是卞山前村小组唯一的生产路。数十年来,一代代农人顺着这条路上山劳作,到了收获季,再肩挑背扛,把果实背下山。

“实地摸排后,我们决定把总长度2.4公里、覆盖全部村小组的6条路全部硬化,彻底解决村民上山难的问题。”2023年12月,市税务局派驻西山神庙村第一书记孙瑞任职后,把修路当成头等大事来办。资金不足,孙瑞和村“两委”成员就发动全村“众筹修路”,村委协调机械,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2024年6月,施工正式开始,4个月后,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建成了。

路通了,但把果子从果园运到路边仍需人力。看着村民肩挑背扛着上百斤的果筐走到路边,孙瑞既心疼又心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手机上刷到一条关于“山地轨道车”的短视频,“这种在山地环境中运输农作物的便捷设备太适合我们村了”。放下手机,孙瑞就开始联系厂家,从勘验到设计再到最后安装,4.5公里的环山轨道用40多天时间就建成了。“以前,一户果农从山上往下运果子,少说也得两个多小时,现在用山地轨道车,一次能装近300公斤,半个小时就能运完。”

解决了运输问题,孙瑞还想让这条致富路发挥出更大价值。在他和同志们多方奔走下,一间1900平方米的高标准果干分拣烘干厂房在村口建成投产,所生产的山楂干每斤售价达八九元,每年为村集体保底增收30万元,在生产旺季还能提供十几个就业岗位,在村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果干加工产业链。“有了‘造血’产业,村集体增收了,反哺村民咱也更有底气。”西山神庙村党支部书记梁瑞龙如是说。

(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