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 >> 政务要闻 >> 正文

临期食品成年轻人新宠

价格打折,安全会打折吗?

日前,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报道的“临期食品成年轻人新宠”引发市场关注和网友热议。“一折吃进口零食”、“三折买网红同款零食超划算”、“白菜价囤货”,记者随机从各大电商购物平台搜索“临期食品”后,弹出琳琅满目的打折商品,品类主要涵盖了甜点、速食产品等,以及部分洗发水、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消费者:

“购买临期食品是节约行为”

据了解,其他城市已经兴起了“临期食品折扣中心”“临期食品专卖店”,记者经过检索,目前未发现临沂市区有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经营店。

其实,临期经济并不是市场新的业务线,消费者的环保、节俭的消费理念与厂商的售卖理念不谋而合,从而使零售行业中临期食品的销售一直伴随着零售存在。记者在人民广场的某超市奶制品区域看到,销售人员正引荐顾客去购买“第二瓶半价”的纯牛奶,“这个牛奶保质期是7天,还有3天过期了,家里人多的话,保质期内喝完是没问题的。”该销售人员说道。

随后,记者走访了市区内部分大型超市生鲜区、高端水果店及烘焙店,每晚均有打折售卖情况。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市民对购买临期食品表示支持。“临期食品又不是过期食品,价格又便宜,肯定买这种啊!”带着孩子正在挑选盒装打折水果的孟女士说,“保质期之内吃完,既实惠又节约,何乐而不为?”

商家:

“环保”理念下衍生的新赛道

长期以来,临期食品是善于规划的家庭主妇和追求性价比的老年人的常客,在超市打折区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不过,这种认识“过时”了,如今,超低价临期商品成年轻人“新宠”,互联网上处处都有关于临期食品的声音。豆瓣上有专门分享内容的小组,知乎上有话题和讨论,B站上还有UP主专门制作视频进行临期食品开箱测评,淘宝上卖临期食品的店铺已近万家。

95后的上班族崔先生最近也看中了这个新赛道,从半年前就开始多方打听货源,做市场调查,准备和朋友一起“创业”。“就是觉得这块市场前景比较广阔,像我身边的一些朋友都会在网上选购临期食品。”崔先生告诉记者,传统眼光中热衷“花钱”的“95后”在“省钱”方面也绝不手软,“以我和周边同龄人来看,多方比价、衡量性价比已经成习惯了,随着‘90后’‘95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在理性消费的前提下,相信只要把控好货源、货品,顾客群体应该不用担心。”

价格“打折”,安全、美味“打折”吗?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是知乎上爱临期食品小组的简介。用三折的价格买到的临期食品,安全、美味会“打折”吗?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够放心食用?

对此,有网友表示:吃东西的原则是没坏就能吃,保质期只是参考,又不是到点就坏。还有网友表示:买了好几次了,价钱便宜,又在过期前吃完,感觉还不错。还有网友简单直白道:临期真的很香,超级划算。

记者看到,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食品的保质期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因此处于保质期内的临期食品,在包装完好、储存得当的情况下,其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有保障,可放心食用。

选购指南

记者发现网络上主营过期食品的商家不少,这些网店大都写有“特价商品不提供退换货”“不接受7天无理由退换货”“快递过程中无法保障产品毫发无损”“膨化食品挤压发生漏气、破碎概不赔偿”等声明。

那么挑选临期食品时消费者要注意些什么呢?临沂市市场监管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选购临期食品时需注意查看保质期,不要因为优惠就大量囤货,无法吃完超过保质期会造成浪费。购买临期商品时,要留心商品的保存条件是否和标签上描述的一致。同时要细心观察食品是否出现霉变、气味改变、颜色改变等情况。通过网络购买临期食品一定要选择知名的网购平台,购买前,必须与商家确定好食品信息,例如保质期时间、临期时间、储存条件等。其次一定要明确发货时间和到货时间。

□小贴士

哪些产品可以称“临期产品”?

临期食品是指临近保质期而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早在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临期的1-45天为几乎所有食品的临期界限。刚刚出台的《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临期食品鉴定标准

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罐头、糖果、饼干等);

标注保质期6个月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比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之类);

标注保质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比如一些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饭之类);

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比如一些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

标注保质期16天到不足3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比如酸奶、一些点心等);

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比如牛奶、活菌乳饮料、主食品、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

欧美国家的“临期食品救济”机制

梳理信息时记者发现,在国外,临期食品备受追捧,像美国在饮食上偏向干面包和牛奶搭配,临期食品也就慢慢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况且像临期的面包、牛奶更加低价,让习惯超前消费的人体会到低价高品的“舒适”。

商家通常会把临期食品降价出售或直接捐给慈善机构,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国家会将临期食品纳入救济机制中,为低收入者提供最基本的食品保障。

法国在2015年就已颁布法令,禁止超市丢弃未过期的“剩食”。4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连锁超市必须和慈善机构或饲养场签订协议,以解决大批量食物浪费。超市一旦被发现丢弃可捐赠的食物,就会面临约4000美元的罚款。虽然这一法令不具有强制性,但商家大部分很乐意接受,因为如此处理临期食品不但可以减轻后续垃圾处理的工作量,还能获得一定的税收优惠。

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的部分食品除会标注保质期外,还会加上最佳口味时期、最佳食用期或最佳赏味期等内容。若食品过了最佳食用期但还不到保质期,商家就会开始打折出售,让食品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过期食品在国外也是不被允许销售的,或被销毁,或被用来制作饲料和化肥等。

(沂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