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临沭县锚定“建设沂蒙老区‘好日子’示范区”战略定位,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关键一招,以创新思维贯彻市委“12345”部署,成功争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承办全省农机化暨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现场会,“双社联合”经验做法获中共中央办公厅通报表扬,为打造乡村振兴沂蒙好例作出了临沭探索。
以片区化思维推进乡村振兴。临沭县委书记张雷介绍,“在建设红色朱村‘一村带九村’示范片区的过程中,我们切实感受到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优势,不仅有利于工作开展,更能解决单个村居面临的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短缺问题,变分散发展的‘慢’为聚力突破的‘快’、全面发展的‘强’、协同振兴的‘优’。我们将全县99个‘百千工程’村按照地理区位划分为13个片区,通过党建联盟整合要素,市场运营拓展业态,富集资源助力共富,探索出一条‘党建共建、产业共育、共建共享’的现实路径,加快实现全域整治、连片振兴。”
以高端化思维提升“四雁工程”。农业农村不缺资源,缺的是能发现机遇、盘活资源、育成产业的人才。“我们注重为农业发展集聚人才‘第一资源’、强化创新‘第一动力’,坚持把‘四雁工程’作为乡村振兴的筑基工程,明确‘1456’总体思路,健全完善包括科技、金融、土地等要素支持政策在内的‘60+’具体措施,强化‘头雁’队伍的选育留用,突出招引院士教授等‘归雁’人才77人,新培养‘鸿雁’人才200名,‘产才村’融合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张雷介绍。
以集群化思维突破特色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临沭县坚持建群强链,瞄准重大产业化项目和新行业新赛道,招引百事薯片、三优清真食品、金凤祥预制菜等20多个重点项目,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端拓展、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比如,秉承“让健康像吃饭一样简单”的发展理念,建设大健康产业园,推动“农业+食品+中医”融合化、园区化、精细化发展,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0%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全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收增长31.6%,白羽鸡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个总目标,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五振’联动、落实五项任务,努力以临沭实践为振兴沂蒙乡村探索路径、提供示范。”张雷介绍,一是在深化“四雁工程”上取得更大突破。探索“四雁融合创富”新路径,实施“青雁计划”,培养“鸿雁”200名、吸引“归雁”170名,激活“人才”这个关键要素,以人才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智助力。推广“双社联合”共建模式,发展“雁阵”经营实体260家,把人才引领力、创新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二是在壮大特色产业上取得更大突破。依托“红绿蓝黄古土”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等新业态,推动“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新创建7个市级、2个省级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10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以特色产业富民兴村强镇。三是在做优精深加工上取得更大突破。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抓牢“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招大引强建一批、技术改造优一批、建链延链强一批,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建立柳编、花生、地瓜、蓝莓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链,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达50家、营收突破120亿元。四是在推进“百千工程”上取得更大突破。推广“好日子”片区模式,集成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等要素,按照“一年强基础见成效、两年大变样求突破、三年创特色塑品牌”的思路,做一片、成一片,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推动乡村振兴由“点上突破”向“连片振兴”提升。五是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取得更大突破。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用好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政策支持,深化揭榜接题创新课题实践,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三个95%以上。
(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