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金字塔”建设,不仅需要“塔尖”来“拔尖”,更需要夯实“塔基”来“打底”。2024年以来,我市以市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为引领,深入实施“塔基”人才“三项工程”,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乡村人才、技能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集聚起人才引领发展的强大活力,探索出一条实施“塔基”人才队伍建设,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临沂路径”。
青年 青睐
“临沂市场有无限可能,非常适合个人创业。”“临沂城市有活力,是我毕业后的首选之地!”……无论是来自江苏的智能制造从业者,还是来自河南的会计师,都有共同见解:当下,临沂以其多元化的魅力,吸引着无数青年前来开创事业新天地。
青年人才何以了解临沂、选择临沂?连续3年寒暑假期间,组织3万余名优秀沂蒙学子回到临沂,走进产业发展一线感知家乡,市外开展“名校人才直通车”、沂蒙精神进校园等活动,临沂正受到越来越多全国各地青年人才的青睐。
搭起台才能唱好戏。为让更多青年人才站“C”位,我市推出“科创园区免费用”,20万平方米创业场地免租金使用2年,实现创业无忧。重视“扶上马送一程”,组织“青创大课堂”“新时代创业青年说”等创新创业培训,全省率先实现创业担保贷款审核自动化、智能化,举办“中国创翼”第七届临沂市创业大赛,众多平台舞台让青年人才有机会、能出彩。
梧桐萋萋,有凤来栖。解决好人才“关键小事”,才能留住人才。2024年我市累计筹集7283套人才公寓,人才免租金“拎包入住”3年,切实解决了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推行人才津贴“非申即享”,发放沂蒙惠才卡1.6万余张,组织青年联谊、音乐派对等活动,让人才更有融入感和归属感。近三年,我市累计引进青年人才18.9万人,新生代正挑起城市发展大梁,共同在沂蒙大地续写崭新篇章。
“四雁” 兴村
“90后”女支书王成成、“春山茶”创始人袁伟才、“沂蒙网红”朱玉国……沂蒙乡间,乡村人才正以燎原之势涌现。何以乡村?临沂的答案是:培树“青雁”、培育“鸿雁”、回引“归雁”,让人才赋能乡村,唱响时代田园牧歌。
正青春,去乡村。开展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和沂蒙“青雁”乡村好青年赋能行动,全市组建电商助农、农技下乡等841支青年志愿服务队,建设156处镇街青年人才服务站,帮助青年创办一批新型经营主体、促成一批合作项目,选树乡村好青年3100人,带动更多优秀青年扎根乡村,实现“村村都有好青年”。让“土专家”“田秀才”“破土”飘香。瞄准本土人才素质提升,评定新型职业农民职称2763人,采取“学院+中心+基地”培养模式,开展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培训“鸿雁”人才3100人,培育“土专家”等高素质农民3.6万人。筑巢搭台,雁归兴乡。举办“三送三访”“马兰花计划”“归雁兴临创业大赛”等活动,在全国设立“返乡创业服务站”51个,从创业培训、创业辅导、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周到服务,吸引海归创业人才韩丽彬、“漠河农场”陈明达等“归雁”人才1200名。此外,我市在全省率先打造“沂蒙乡村振兴合伙人综合服务平台”,建成17个县级“四雁人才创业孵化园”,打造79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选派271名科技特派员,辐射带动1.2万名“四雁”人才创新创业。
技能 赋能
鲁南制药集团鉴别中药材的“技术大拿”蒋金星、临沂市技术能手丁涛、国家中式烹调技师孙庆辉……他们怀揣“匠心”,以平凡梦想铸就不平凡辉煌。
工业强市,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不可或缺。为此,我市从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打造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入手,全面加速技能人才培育步伐。
产教融合进程中,我市不断跃升——新设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等18个专业,重点培育10个产业急需专业和15个产教融合型特色专业,培育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特色化专业23个。同时,实行“入学即入职、招生即就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新建产业学院10个,全覆盖设立“厂中校、校中厂”30处,带动校企举办订单班180个,培育技能人才3.4万人、同比增长57%。
培育平台构建上,我市不断突破——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12家、省技师工作站10家,新增高技能领军人才95人、同比增长50%。
近年来,全市新建2所高校、6所院校新校区,推进9所学校改扩建项目,在校生19.5万人……全市职业教育规模更大、规格更高的背后,是临沂重视技能人才,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坚定决心。
积厚成势,赋能聚势。随着青年人才、乡村人才、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和成长,临沂人才金字塔“塔基”愈发坚实,仅2024年,全市新集聚青年人才6.2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2万人,累计培养乡村人才30.4万人。向塔基发力,聚发展活力。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临沂将继续汇聚各方英才,人才“金字塔”将不断攀升新的高度,为临沂的繁荣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与活力。
(临沂日报)